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8,五月激情综合网,国产视频黄,蜜桃视频成a人v在线,中文字幕伊人,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首 頁 廣福史話 廣福軼話 佛教新聞 佛教知識  法訊  勝景導覽 佛教影音 結緣廣福
相關新聞
第十章 專介凈土

第十章 專介凈土

一、凈土意義
  本文上一章,介紹了幾個修持的方法,如參禪、修密、觀心、念佛。但在這些法門中,若求其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適合末法時期眾生根性的,則惟有持名念佛的凈土法門,故特將此一法門,在此作一較詳細的介紹。
  念佛法門,何以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法門呢?因為其他修持法門,最初須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斷惑證真,方能有所成就;倘若教理不明,盲修瞎煉,若非得少為足,便是著魔發狂。縱然深明教理,精進不懈,然倘煩惑絲毫末盡,依舊不脫生死輪回。所以這些法門,稱之為仗持自力修持的法門。
  而念佛法門,不論上智下愚,利根鈍根,但能持名念佛,求生凈土,縱然不明教理,未斷惑業,只要深信切愿,臨命終時,決定蒙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所以凈土法門,是仗持佛力又兼自力的法門。仗持自力的法門,好比出門旅行,不乘舟車,惟靠兩足之力,故其行也慢;仰仗佛力又兼自力的法門,好比出門遠行,以自力駕駛,加機器的動力前進,故其行也速。故被尊為蓮宗十三代祖師的印光大師,在凈土問答并序一書中稱揚凈土曰:“大矣哉,凈土法門之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尚當遜其奇特。十念一念,即位登不退;歷劫修證者,亦宜仰其高風。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禪宗。如時雨之潤物,若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證大菩提。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是以華嚴海眾,盡尊十大愿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如斯大力用,諸佛共宣揚,若此極發揮,諸祖皆如是,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致,一乘無上之大教也!”  
  所謂凈土,是指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稱為穢土者比較而言的。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稱為“娑婆國土,五濁惡世”。按娑婆義為堪忍,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雖受眾苦逼迫,仍安忍不求出離,故稱堪忍;西方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稱極樂。
  西方凈土的由來,載在《佛說無量壽經》。經中說:“世自在王如來住世時,有國王因聞佛法,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出家修道,號曰法藏。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發下了四十八條度生大愿,普度有情。這四十八愿的十八、十九、二十愿,說的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愿,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最后法藏比丘,請世自在王佛,為其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的情狀作為藍本,經五劫之久,以大愿力創造了這個極樂世界,法藏比丘成佛后號阿彌陀佛,就是這極樂世界的教主。
  西方極樂世界,國土清凈平坦,氣候溫和適中,萬物光麗,宮殿莊嚴,六時雨花,寶蓮充滿,寶樹發音,化鳥演法,是一個微妙莊嚴的清凈國土,而極樂世界的眾生,身相端嚴,壽命無限,具六神通,常住正定,且具智慧辯才,得無生忍,道心不退,不墮惡道,這就是此西方世界所以稱為極樂,也所以稱為凈土的原因了。  
  二、凈土宗史
  釋迦牟尼世尊住世之時,于耆阇崛山說《無量壽經》,于王舍城說《觀無量壽佛經》,于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說明西方凈土的情狀,及阿彌陀佛以大愿力創造極樂世界的因果,開闡此眾生念佛往生的方便法門。
  世尊滅度后,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勸生凈土;世親菩薩造《凈土往生論》,并為弘揚。此外諸大乘經中,多有贊揚。故佛法傳入中國后,此凈土法門即有流布,然大弘此宗,實施修持者,首推東晉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與大德居士劉遺民、周續之等一百二十三人,共結蓮社,六時念佛,專倡凈土法門。遠公居廬山三十年,足不出山,倡勵圣教,后世尊為蓮宗初祖。
  其后北魏有曇鸞法師,受菩提流支之《凈土論》,盡力弘化念佛法門,法澤遠被四方。著有《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等。曇鸞之后,唐有道綽大師,上繼曇鸞之教,專修凈土,日誦阿彌陀佛名號七萬聲,為化有緣道俗,講《觀無量壽佛經》將二百遍。從之者甚眾。
  道綽之后,則有善導大師、清涼大師、永明大師,自行化他,大弘此宗。宋代以后,禪宗諸大宗匠,如長蘆、天衣、圓照、大通、中峰、天如、楚石諸祖師,雖弘禪宗,亦弘凈土。此后明代的蓮池、蕅益、截流、省庵、夢東諸大師,亦弘揚凈土,不遺余力。尤以近代的印光大師,一生專弘凈土,從化者無算,一部《印光法師文鈔》,風行天下,發行至數十萬部之多,可見影響之大,弘化之廣了。
  東晉慧遠大師結社念佛的時候,并未標明開宗立派之意,但期同愿,無取傳承,故千余年來,本宗雖弘布日廣,并無師資授受的系統。至宋代四明曉法師,以異代同修凈業,而功德高盛的幾位大師,立為七祖。這七祖是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等七位大師。
  后人又列入蓮池、蕅益、截流、省庵、徹悟,合稱蓮宗十二祖,近人更公推已故之印光大師為蓮宗第十三祖。然此亦不過景仰先德,后世推定者,與他宗之師資相承者有所不同。  
  三、起信發愿
  念佛法門,是個易行難信的法門,尤其是對知識分子來說,說是西方有個極樂凈土,念佛可以往生西方,脫離輪回,驟聽之下,頗難使人接受。然這種不能接受,是我們拘于成見,妄測圣境,并不是沒有這個極樂世界,或釋迦世尊是以方便說法的。
  佛經里告訴我們,我們要證實一件事情的真實性,可以依照三個標準來衡量,這三個標準是現量、比量、圣教量。  
  量是量度,如秤之于輕重,尺之于長短,我們親眼看見的事實,對于它,存在毫不懷疑的,叫做現量,現量具有現在、現有、現露三義,不須推測判斷,能直覺親證到這種境界的。例如我面前有一張桌子,我手中有一冊書等。但有些事,我們雖沒有親眼看見,然根據常識的推測判斷,也可相信它的真實性的,叫做比量。例如望見炊煙之處知其下必有火。在室內聞馬達聲知有汽車經過,這些都是用比量判斷的。  
  但在現量比量之外,尚有很多事情,我們既不能目擊其存在,又不能以常識經驗來判斷的,那么我們就應該相信圣教量。
  圣是圣人,教是教法,因圣人文教而知的事物,叫圣教量。史書所載古時有文武周公孔孟,對這些人物我們雖未目睹,但卻應信其存在。科學家說地球是圓的,月球較地球為小,對這兩個星球的大小我們雖未能親自比較一下,但因相信科學家不會謊言欺眾,所以也就相信這種結論。釋迦牟尼世尊,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佛說妄語是基本五戒之一,豈有佛人妄語,而自己先以妄語造出一個極樂世界來?  
  西方極樂世界,是釋迦牟尼佛親眼所見,親口所說,在凈土三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中,反復宣示出阿彌陀佛的愿力,極樂凈土的因果,以及念佛求生西方的方法,佛的一切經,皆是真理,我們若對佛的經教深信不疑,自然就相信西方凈土的真實性了。
  或者說,為什么我們不能親證西方凈土的存在?莊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蟻的目中無全象,我們的眼光怎能洞悉宇宙,但是并非說我們永遠不能證得,這是修持上的程度問題,學加減乘除時不能了解微積分,但到能了解的程度時自能了解也。因此,對此凈土法門,我們不當懷疑,也無須懷疑。凈土法門是以信愿行為三個往生的條件,由起信而發愿,由發愿而實行,三者具備,必定往生。  
  信者,一信釋迦世尊的圣教量,世尊說凈土三經,決非虛假;二信我人所居娑婆國土之外,確有西方極樂世界;三信阿彌陀佛弘愿無量,我今發愿求生西方,臨終必得蒙佛接引。
  起信之后,繼以發愿。藕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假如一個學佛的人,相信有個西方凈土,及阿彌陀佛發下四十八條弘愿接引眾生。信雖是信。但卻違佛的本意只希求人天福報,或希求生其他佛土,這與阿彌陀佛的愿力不相應。所以信雖是信,因無愿力故不能往生。必須起信發愿,以此愿力為往生的資糧,彌陀愿接,行人愿往,兩愿俱全,自力與佛力兼備,就具備了往生的條件。  
  發愿前有發愿的儀式,通常是在佛前拈香禮拜后,跪在佛前發愿,并恭讀發愿文。經過佛前發愿,這一愿力佛菩薩悉知悉見,就等于在阿彌陀佛前備了案。關于發愿文,有讀古德遺留的,也有自己撰寫的,內容不外說明行者愿于此生報盡命終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之意。
  有一篇慈云懺主的發愿文,內容頗為詳善,今抄錄如下,以做參考。  
  【慈云懺主發愿文】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愿以凈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凈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圣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于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愿。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起信發愿之后,再接著下一個步驟,就是行的問題了。
  行是實行,也是行持。行持有二,稱正助二行。正是持念六字洪名的正因,助是廣行眾善福德的助緣。此二行,有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
  釋迦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中曾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這三福是: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修此三福。再加上深信切愿,持名念佛,是必定有所成就的。  
  四、持名念佛
  凈土法門,是以信、愿、行三者為修持的條件。信、愿已如前述,行持方法卻有種種的不同,如持名、觀想、觀像、實相等,一一行成,都能往生凈土,而其中收機最廣,下手最易的,首推持名一法。
  持名者,即是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發之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心口合一,念念不忘的念下去。
  “南無”二字是梵音,義為敬禮或皈依。阿彌陀義為無量光及無量壽。阿彌陀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曾發過大愿說:十方國土的眾生,若愿往生他的國土,只要持念他的名號,此人臨命終時,他即與諸菩薩眾前來接引。這就是念佛求生西方的根據。
  世間眾生,皆具有與佛相等的佛性,只因背覺合塵,迷昧真性,因而妄起識心,迷惑五欲六塵,無以遏止。持名念佛,是將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系在心頭。行住坐臥,念念不忘,以肅清心中的妄念,而顯露出佛性的德能。此外再廣行六度,利世濟人,如此便與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宿愿兩相呼應,這樣命終時,決定可以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
  持名念佛,在行持上,有定課念與散念;在方法上,有高聲念、默念、金剛念、記十念等多種,分另介紹如下:
  一、定課念:定課念者,是將念佛一事,定為每日的功課,定的時間,多在早晚二時。亦有定出日誦佛號若干聲(自數千聲至數萬聲),不足不止者。我們初學佛的人,各有公務或工作纏身,日課佛號數萬聲,事實上無法做到。但如果把日課定為朝暮二時,每次念佛千聲,五百聲,或至于十念(十念法見后詳述),只要持之以恒,始終不懈,也必有成就。
  二、散念:定課之外,時時刻刻,行住坐臥,只要不是集中精神做其他工作的時候,皆可將阿彌陀佛四字系在心頭,默默的念下去。念佛的功用,在于薰習我們的心識,我們果能時時念佛,久而久之,自可妄念不起,正念分明了。  
  其次,在念佛的方法上,分為:  
  一、高聲念:聲音發之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 。聲音洪大,字字分明,這種方法好處在全神貫注,可對治昏沉懈怠,然稍有耗氣暗啞之弊,故不能持久。  
  二、默念:默念時只有唇動,并不出聲。雖然不出聲,而“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在念佛人的心中仍然字字分明。這樣念念不停,正念相續,便于日常工作中,及隨時隨地默念。  
  三、金剛念:金剛念者,念時聲音不大,但須出聲,一面念,一面聽,念得綿綿密密,聽得字字分明,使雜念沒有萌起的空隙。這種方法,便于定課時行之。  
  四、十口氣念:初學佛的人,若把功課訂得過多,往往會日久懈生,以致定的課程做不完。反不若初行之時,訂的簡短。以期持之有恒。所以十口氣念,是初念佛者一種較為簡便且能攝心的方法,所謂十念,并不是只念十聲,而是以一口氣為準,氣念盡時,換一口氣再念,這樣念夠十次,叫做十念,這種念法,一口氣大約可念六字洪名七八聲至十聲,不宜念的過多,多時傷氣,有礙身體。
  我們初學佛的人,日常功課不妨定為朝暮二次,每次“十念”,或念若干聲亦可。念的時候,家中若有佛像,可對佛像行禮,然后合掌恭念。沒有佛像,面對西方合掌恭念即可,佛號念畢,最好再念一段回向文,重申自己的愿望。回向文形式也有多種,較簡便的有下列八句:“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一個人的日常行為,最難得的是三業清凈,而我們念佛的時候,心中念佛,是意業清凈,口誦佛號,是口業清凈,雙手合十禮佛,是身業清凈。這身、口、意三業清凈,就是成佛的正因。  
  五、輔以觀想
  觀想,是釋迦牟尼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中,開示修持凈土方法的一種。修凈土的人,若不念佛名號,單憑觀想,亦可往生。不過觀想的境界微細高深,末法眾生,障重智劣,心識雜亂,思慮不能集中,致觀想不易有所成就。因此若專修觀想,恐失敗者多,成功者少,所以修凈土的,多事持名,罕有修觀的。但觀想亦是世尊親口所說的方法,它能薰染心識,促進凈業種子,所以我們若在念佛之外,輔以觀想。則亦為行持之助。  
  《觀無量壽佛經》中,有十六種觀想,這里因篇幅關系,不能詳述,只能略介其意:
  一、日想觀:正坐西向,諦觀于日欲沒之處,見日狀如懸鼓,紅圓光輝,開目閉目,皆令明了。
  二、水想觀:由水作觀,見水澄清,作琉璃觀,作琉璃地上有光明臺,樓閣千萬觀。
  三、地想觀:水想成時,再作極樂世界國土之觀。
  四、樹想觀:觀極樂世界,七重行樹,七寶花葉,無不具足。
  五、八功德水想觀:極樂世界,有八池水,一一池水,皆七寶所成。
  六、總想觀:觀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皆說念佛念法念僧之音。
  七、花座想觀:于七寶池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
  八、像想觀:花座觀想成,觀彼佛寶像,坐花座上,如閻浮檀金色。
  九、遍觀一切色身想觀:前觀成時,更觀想阿彌陀佛身 相光明,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及種種莊嚴。
  十、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觀:見無量壽佛已,觀世音菩薩高八十億那由他由旬,相好光明。
  十一、大勢至菩薩色身相觀:次觀大勢至菩薩莊嚴色身,相好光明。
  十二、普觀想觀:觀自身于蓮華中跌坐,作花開花合想。
  十三、雜觀想觀:觀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像在池水上,身真金色。
  十四、上輩生想觀:觀臨終時佛及菩薩接引狀。
  十五、中輩生想觀:觀臨終佛菩薩接引及說法狀。
  十六、下輩生想觀:觀臨終時化佛及化菩薩接往寶池生蓮花中狀。
  因限于篇幅,以上所介紹的僅列舉名稱,略述其意,此觀想法載在《觀無量壽佛經》中,讀者可向佛學書店中請《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經》閱讀,自可窺出凈土法門全貌。
  六、精勤不懈
  以一個在家學佛的人來說,身在世網,俗務多端,若求攝心參禪,靜室誦經,不但勢所不能,且亦力不暇及,即以作觀而論,善導大師曾云:“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圣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由此看來,我們生處末法時代的人,若欲學佛,持名念佛一法,比較是千妥萬穩的法門。  
  持名念佛,是易行門中的易行法,以其下手易而成就高也!但我們決不能以其易行,而輕率從事,要知凈土法門,首貴專勤二學,專者精一不二,勤者精進不懈。所謂持名念佛,不但在日定正課時虔誠持念,即在正課之外,時時刻刻,也要把一句佛號記在心頭,念念相續,無間無雜,既不能散亂,亦不昏沉,能這樣精勤不懈的念下去,持之以恒,工夫到家,自然有所成就。
  修凈土,除了精勤念佛外,尚應進一步研究教理。關于介紹此宗的入門書籍,有《初機凈業指南》,《凈法概述》,和《龍舒凈土文》,《歧路指歸》等,倘要進一步,則直接研讀凈土宗的“三經一論”。三經者,《無量壽經》,此說明阿彌陀佛因位的愿行,及果上的功德,《觀無量壽佛經》,說往生凈土的行業;《阿彌陀經》,示凈土莊嚴,及執持名號,諸佛護念的利益。一論者,即《往生論》,總攝三經,而明往生凈土的義相。除此以外,明代智旭大師選定有凈土十要典,亦為修凈土者所應讀的要籍。  
  本文至此,已寫完了十章,把佛教的源起,在華的流傳,佛教對世界人生的看法,以及大小乘佛法的意義,修持實踐的方法,都做了個概略的介紹,寫到此章,似應做一結束。然在此文結束之際,筆者感到惶恐不已,實因我自己學佛未久,所知有限,對佛法一知半解,對修持更為淺薄,貿然選寫此文,實屬不自量力。我在本文第一章緣起之末曾說:“筆者此文之作,皆在拋磚引玉,尚祈佛門大德,不吝賜教,普愿一切有情,共登佛道。”  
  全文結束,謹以下偈回向:
  愿以此文 莊嚴佛土 上報四恩 下濟三途  
  有見聞者 發菩提心 盡此報身 生極樂國
 

上一頁:第九章 學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
下一頁:

版權所有:海安縣廣福禪寺
地址:海安縣城鳳山北路19號 電話:0513-88833219 hagfcs@126.com  

蘇公網安備 32062102000182號 ?蘇ICP備12076625號-1 技術支持:海安網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