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8,五月激情综合网,国产视频黄,蜜桃视频成a人v在线,中文字幕伊人,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首 頁 廣福史話 廣福軼話 佛教新聞 佛教知識  法訊  勝景導覽 佛教影音 結緣廣福
相關新聞
第八章 人天乘與大乘佛法

第八章 人天乘與大乘佛法

一、五乘佛法的組織
  釋迦世尊成道之后,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普度眾生。惟以眾生根器不同,如果只說一乘法,將使小根小智之流,不能獲得法益。故說種種權巧方便法門,適應種種根基,佛如大醫生,對眾生種種不同之病源,使以種種不同之法藥而醫治之。這就是佛法中有了世間、出世間種種不同的法門,這種種不同的法門,綜略言之,可以五乘佛法概括之。
  所謂五乘佛法,是人乘、天乘、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這五乘的修持和所證的果位如下表所示:
            ┍ 人乘:乘五戒以生人中。  
            ┝ 天乘:乘十善以升天道。  
  五乘佛法─╊ 聲聞乘:乘四諦而證聲聞四果。  
            ┝ 辟支佛乘:乘十二因緣而證辟支佛果。  
            ┕ 菩薩乘:乘六度而證佛果。
  以上五乘佛法,人天二乘是世間法;聲聞、辟支佛、菩薩三乘是出世間法,出世三乘中聲聞、辟支佛是小乘,菩薩是大乘。
  關于聲聞和辟支佛所修持的四圣諦和十二因緣,在本文第七章中已有介紹。聲聞乘修四諦,證聲聞四果。聲聞是親聞佛之聲教,徹悟四諦真理,漸次斷見思二惑,因而脫出世間生死苦海者,謂之聲聞。聲聞四果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辟支佛修十二因緣,證辟支佛果。辟支佛譯為緣覺或獨覺,眾生聞佛說十二因緣之理,因而覺悟者,名曰緣覺。若于無佛之世,眾生無從聞法,但因宿世福德因緣故,能于諸法生滅的演變中,悟世間無常,或睹飛花落葉而感悟無常之相,因而豁破無明者,皆名獨覺。
  聲聞和緣覺為出世二乘,此外,釋迦世尊為因機說教,廣攝眾生,尚說有人天二乘。人天二乘非究竟法,本不是世尊說法的本懷,但為憐憫眾生,使不墮惡道去受劇苦,才說此保持人身和超升天道的權巧法門。
  二、乘五戒以生人中
  六道眾生,生死輪回。六道者,天、人、修羅、畜、鬼、地獄。畜、鬼、地獄為三惡道。惡道有苦無樂。天道樂多苦少。修羅多嗔恚。人道苦多樂少,思求出離。所以六道中適于修行者,惟有人道。故佛經中常說:“人身難得”,意思是,今生以過去的善根福德,獲得人身,但來生是否仍然獲得人身,則以今生的善惡業力以為決定。學佛修道的人,倘能保持人身,縱今生修道無有成就,來生仍可繼續修持,倘一失人身,何時才能脫離惡道,就很難預料了,所以佛說此守五戒以保人身的方便法門。  
  欲來生保持人身,今生要遵守幾個條件,這幾個條件就是佛門五戒。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
  一、殺生戒: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佛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說的眾生,不單是指人,而是胎卵濕化四生之屬皆包括在內。因此殺生戒不單是不傷害人的性命,進而亦不得傷害畜生蟲蟻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殺害,并戒殺因殺緣,如漁獵者為直接殺害,而販賣獵具魚網者亦為間接的助殺。
  佛于《十善業道經》中說,不殺生有十種利益,那是:一、于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于眾生,起大慈悲,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為非人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  
  或有人說佛門戒殺,若暴亂入侵,豈不是要伸長脖子等死?其實不然,佛戒以一己私欲而傷害生命,至于執干戈以衛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現。《大法鼓經》載:“譬如波斯匿王,與敵國戰,時彼諸戰士,食丈夫祿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門戒殺無礙于保衛國家。
  二、偷盜戒:社會上的偷盜,有直接、有間接、有有形、有無形,例如小偷巧取,強盜搶劫,是直接的盜;貪官污吏的貪污舞弊是間接的盜。勒索詐欺,抵賴債務,是有形的盜;假公濟私,混水摸魚是無形的盜。總之,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物,都叫做盜。
  佛說不偷盜也有十種利益: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贊美。五、不受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
  三、邪淫戒:佛門四眾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謂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時、非處的交合,此外凡足以為邪淫因緣的如舞門歌場,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說如離邪淫,亦有下數種利益:一、諸根調順。二、永離喧掉。三、世所稱嘆。四、安莫能侵。
  四、妄語戒:未見言見,見言不見,虛偽夸張,藉辭掩飾,皆為妄語。妄語不但欺人,而且自欺。佛說若離妄語,有下列諸種利益:一、口常清凈,優缽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調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凈。六、言無誤失。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服。
  五、飲酒戒:有人以為以凈財沽酒而飲,無損于人,為何也列為戒條?殊不知酒能亂性,人間許多罪惡,莫不以酒為媒介。《四分律》載飲酒以十過三十六失,如壞顏色、無威儀、損名譽、失智慧、致病、耗財、無恥、不敬、墜車、落水等等。智者舉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為害了。
  佛門五戒、與我國五常之義相近。五常者,仁義禮智信。而五戒中的不亂殺近于仁,不偷盜近于義,不邪淫近于禮、不妄語近于信、而不飲酒理智清醒,則近于智。儒家以五常為做人的標準,佛門以五戒為未來獲得人生的條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極的戒惡。消極的戒惡不是佛法的究竟義,所以進一步鼓勵人積極的為善。  
  三、乘十善以升天道
  在六道眾生之中,人道雖優于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惟人生濁世,八苦交煎,比不上天道樂多苦少,所以釋迦世尊說此乘十善以升天道的法門。
  天的梵語為提婆,含有光明、自然、清凈、妙高之義。佛經中言天的名數有二十八層,分為欲界、色界、無色三界。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天。
  欲界諸天,有男女飲食之欲,宮殿苑囿之好,故稱欲界。色界諸天為離男女飲食之欲的有情所居,惟尚有身相宮殿,故曰色界。無色界諸天無色無物,無身體宮殿國土,惟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禪定,故稱無色界。
  天上光明清凈,樂多苦少,是以世人多希望升天——其他外道也多主張升天,唯升天有升天之條件,就是行十善。
  十善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言、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不殺不盜不淫是身業清凈;不妄言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是口業清凈,不貪、不瞋、不癡是意業清凈。身、口、意三業清凈,謂之十善業道。
  關于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四業,已于五戒中述及,不再贅述,不兩舌即不挑拔離間,不惡口即不盛氣辱罵,不綺語即不穢雜戲謔,這三者是由不妄語一戒開展而成的。
  至于貪、瞋、癡三者,佛法上稱為三毒,這是一切惡業的根本。蓋內心若無貪、瞋、癡之意念,語言上不至有惡口妄語,行為上亦不至有殺盜淫這惡行了!
  貪瞋癡,殺盜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等是十惡,不行此十惡,是為十善。但進一步說,身業不殺不盜不淫,進一步更作放生、布施、凈行。語言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進一步更作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諍語。意業不貪不瞋不癡,進一步更作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這十善才稱圓滿。
  五戒是行為上消極的制止為惡,是外在的;十善是心理上積極的自發為善,是內心的。守五戒,行十善,這只是世間法,雖不墮入三惡道,但并沒有了生死,脫輪回,所以這是不究竟法。佛法的究竟意義,則要眾生了生脫死,超出三界。所以世間法祗是權假,出世問法才是究竟。
  出世間法,是修四諦的聲聞乘,修十二因緣的辟支佛乘,和修六度的菩薩乘。惟聲聞乘和辟支佛乘,雖然了生脫死,超出三界,但其目的祗在自度,所謂“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樂”,棄世間苦海中的眾生于不顧,所以佛嘗斥之曰“蕉芽敗種”,曰“自了漢”。因此,佛法的究竟意義,是在修六度萬行,舍己為人的大乘菩薩道。  
  四、發菩薩心與四弘誓愿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有偈云: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兔角。”  
  佛法,是出世而又入世的--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出世在于度已,入世在于度人。出世正所以為入世,入世也所以為出世。因此,佛法的究竟義,是在發菩提心,四弘誓愿,行六度萬行的大乘菩薩。
  菩薩是梵語的略稱,具足應稱菩提薩陲。菩提是覺,薩陲是有情。覺是覺悟,自覺且又覺他。有情是指一切有情識的眾生。是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識的眾生。所以菩薩是上求大覺——成佛;下化有情——度眾。
  要行菩薩道,先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第一要無我,第二要慈悲。那就是說,行慈悲而不執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這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佛家講慈悲不說博愛,慈是予人以樂,悲是拔人之苦。而愛是感情作用,因為既稱愛,就有能愛所愛,既有能所,則有人我,以我為能愛,彼為所愛,有了人我相,此愛就有差別。且愛是相對的,有愛就有憎,因此,佛法上不但不倡導愛,且認為愛是眾生起惑造業的根本之一。而菩薩道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才是普度眾生的根本,但慈悲并不是以我為中心而出發的,乃建立在眾生平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無我的基礎上。我是眾生的一分,眾生是全體的大我,度人所以為自度,利人也所以為利我,這是慈悲的真義。
  娑婆眾生,迷妄執著,背覺合塵,因而起惑造業,因業受報。眾生的迷妄執著,非大慈大悲無以救度,所以世親菩薩說:“菩薩見諸眾生,無明造業,長夜受苦,舍離正法,迷于出路,為是等故,發大慈悲,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救頭然,一切眾生有苦惱者,我當拔濟,令無有余。”  
  《華嚴經普賢行愿品》,對于發菩提心解釋的更為明白,經曰:“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順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發下了上弘下化的菩提心,同時要發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古德有解釋為依苦集滅道四圣諦而發的。一者緣苦諦,見眾生八苦煎迫,而發“眾生無邊誓愿度”的弘愿。二者緣集諦,見眾生煩惱重重,而發“煩惱無盡誓愿斷”的弘愿。三者緣道諦,緣無上正道而發“法門無量誓愿學”的弘愿。四者緣滅諦,因清凈寂滅而發“佛道無上誓愿成”的弘愿。
  發菩提心,發四弘誓愿,還只算是發心,尚未實行。必須實際履踐,才能達到上求下化的目的。所以發愿的次一步就是要行六度與四攝。
  五、六度與四攝
  戒定慧三學,是佛門修持者必經的途徑,而大乘復于戒定慧之外加布施、忍辱、精進合稱六度,亦稱六波羅密。
  波羅密是梵語,義為到彼岸。過渡的人須乘舟筏橫越中流以抵彼岸,學佛的人,在生死輪回的此岸,渡過煩惱的中流,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六波羅密就是舟筏,行六波羅密,就可渡過生死輪回的苦海,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六波羅密的內容如下表:  
        ┍—檀  波羅密 ┐    ┍—布施—┐   ┍—慳貪─┑  
        ┝—尸羅波羅密 │   ┝—持戒—┥   ┝—毀犯─│  
六度┿—羼提波羅密 ┝譯為┿—忍辱—┿可度┿—嗔恨─│
        ┝—毗梨波羅密 │   ┝—精進—┥   ┝—懈怠─│  
        ┝—禪那波羅密 │   ┝—禪定—┥   ┝—散亂─│  
        ┕—般若波羅密 ┙   ┕—智慧—┙   ┕—愚癡─┙  
  六度名稱如上表所示,茲再分述如下:
  一、布施度:布施就是施舍,施舍是多方面的,并不專指錢鈔財物而言。釋迦牟尼佛在往昔因中修行時,曾經舍身飼虎,割肉喂鷹,這就是高度布施的一種。以頭目髓腦,肢節手足作布施的,稱為內施,而以國城妻子,田園財物作布施的,稱曰外施。
  布施共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以己資財隨力施與的,叫做財施(包括上述內財外財);以佛法化導眾生,使其因而得度者,叫做法施;救護眾生苦難,予以精神慰藉,使其遠離恐怖者,叫做無畏施。
  布施不難,難于達到三輪體空的境界。三輪體空者,無布施的我,無受施的人,也無所布施的物。正是《金剛經》上所稱的“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也就是本文前節所述:“行慈悲而不執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只求慈悲發揚光大,不特沒有望報之心,也絕無能施之念,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二、持戒度:持戒梵語尸羅,有止惡修善的意義。因行大乘菩薩道,不但是消極的戒惡,更應積極的為善,以凈化身、口、意諸業,因持戒而使真如佛性逐漸顯露,不為妄想執著所纏縛。
  持戒有在家與出家之分,在家者受持三皈五戒,出家沙彌受持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惟菩薩受持十重四十八輕戒,不分在家出家。以其身份的不同,所持戒相亦有異。但在家菩薩亦有受持六重二十八輕戒的。
  三、忍辱度:忍辱所以度嗔恨。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的境。凡情最難忍受的,莫如侮辱,辱若可忍,則其他諸忍亦較容易做到。
  忍辱,不但是忍別人給予的辱,同時更要忍自己所遭遇的境,要于窮困病苦之逆境中,忍令頹喪鄙卑之念不生;于富貴順遂之順境中,忍令驕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順不逆,萬法生滅之常境中,忍令遷隨移易之心不生。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的侮辱戕害順逆諸境,且要忍生理上的饑渴寒熱創痛諸苦。忍辱是與內心的煩惱賊作戰,煩惱時時在我人心頭伺機蠢動,我人若一念不忍,煩惱即在我人心上占據一方位置了。
  四、精進度:精進所以度懈怠。純一無雜曰精,鼓勇直前曰進。精進者,即未生之善心令速生,已生之善心令增長;未生之惡念令不生,已生之惡念令速斷。修菩薩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當以純一直進之心,斷妄念,去執著,顯出真如妙心,自度度人,無有退墮。
  五、禪定度:梵語禪那,義為靜慮,在于度散亂。禪定可分為事理兩種,事定者,依心攝境。理定者,如《大乘起信論》所說:“住于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略言之,禪定是在于心力集中,而后產生智慧的一種定力,修禪定,須自守護六根下工夫,儒家有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之語,老子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亦此之意。
  六、智慧度:智慧所以度愚癡,是由禪定所證得的,即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這種智慧,并不是世人博學多聞的有漏智,而是圓融無礙的正智。這種智慧能照破一切客塵煩惱,顯露真如本性。因此,修六度即在于斷煩惱,得智慧。智慧是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證得智慧,就見到我們本來面目了。
  修六度,必須相資而行,不可缺一。因為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雙修,而不持戒,便礙于積習;三學俱足而不布施,便不能攝化眾生,布施而不修三學,只種下人天福報,持戒而不能忍辱,難調嗔恚之習;有精進而無諸度,則徒勞無功,有諸度而無精進,則始勤終懈。所以一定要六度兼修,才能圓滿大乘菩薩的二利之行。
  修菩薩行者,除勤修六度之外,尚須行四攝法,才能深入人群,普度眾生。四攝法者,即是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一、布施攝:要普度眾生,必須要深入人群,與被度的人接近才能達到度人的愿望。布施攝,就是對于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于求知心重的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度化對方的目的。
  二、愛語攝:隨眾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其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便于我達到度化對方的目的。
  三、利行攝: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于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為,感化眾生共修佛道,以達到度人的目的。
  四、同事攝:修菩薩行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之情況下,而度化之。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諸攝,只是行為上的攝化,行四攝時尚須以四無量心為根本,才能表里合一。這四無量心是:
  慈無量心:慈是與人以樂之心,普緣無量眾生。  
  悲無量心:悲是拔人之苦之心,普緣無量眾生。  
  喜無量心:見人戒惡行善,生歡喜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歡喜心,此心普緣無量眾生。
  舍無量心:怨親平等,舍怨舍親;乃至以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著,此心普緣無量眾生。
  修菩薩行六度四攝,應三輪體空,不住于相。如《金剛經》云:“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又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前者的意思是,眾生皆具佛性,得滅度者,實系其本具之佛性顯露,我何能存彼系我所度化之心!后者的意思是,眾生既非我所度化,則更不應執有能度之我,所度之人,與被度眾生的智愚高下了。
  六、菩薩與佛
  上求大覺,下化有情,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稱為菩薩。然而,自初發心行菩薩道,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至補佛位之等覺菩薩,其間果位,共有五十一階之多。這五十一階,各有名稱,此處為篇幅所限,不能一一盡述,略言之,五十一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后是為等覺菩薩。  
  十住者,乃安住某處之義,謂以六度萬行為所住之處也。其中由發心住,至灌頂住,共有十位。十信者,乃發心住位中修此十種心也!其中由信心至回向心亦有十位。十行者,謂依六度而作利他之行也;其中由歡喜行至真實行共有十位。十回向者,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之謂也。其中由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回向至法界無量回向共十果位。十地者,地為萬物所依,又能生長萬物,義謂有為無為與一切功德與所修行,依此令得生長也!其中由極喜地至法云地共十果位。最后果位是等覺菩薩。  
  妙覺者,其義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不可思議者,換言之,亦即佛果之無上正覺。等覺菩薩,即補處之佛。佛即是妙覺極果也。
  學佛修行的人,守五戒,行十善,只不過是世間法,獲人天小果,不出三界,仍在六道輪回之內。修四諦、十二因緣,斷見思惑,破我執,斷煩惱障,可證阿羅漢和辟支佛果,但二乘小果,只知自覺自利,不知救人救世,且也非最高極果。若由此更進一步,內懷修道成佛之愿,外行布施利他之行,修六度,行四攝,最后破我、法二執,斷見思、塵沙二惑,及煩惱、所知二障,即達到自覺、覺他的菩薩地位,當菩薩位滿,再破盡根本無明,此時大覺已圓,即證佛位。
  釋迦世尊一生說法,對于根基淺鈍者及二乘行人,多說苦、空、無常、無我。關于這些,在本文第七章已予介紹。但佛法是使人轉迷成悟、離苦得樂的法門,既然使人離苦得樂,可知學佛的終點,一定有個不苦、不空、有常、有我的境界存在,這個境界,就是大般涅槃所具的常、樂、我、凈四德。
  大般涅槃,為梵語摩訶般涅槃那,譯為入大滅息,或大滅度,大圓寂等。《大乘義章》云:“涅槃,此翻為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故名之為滅,離眾相故,大寂靜故,亦名為滅。那者名息,究竟解脫永蘇息故,息何等事,息煩惱故,息生死故,又息一切諸行事故。”   
  證果圣者,入于涅槃,即具常、樂、我、凈四德。常者涅槃之體,恒不變而無生滅,名之為常,又隨緣化用常不絕,名之為常。樂者,涅槃之用,緣滅永安,名之為樂,又運用自在,所為適心,名之為樂。我者,若法是實是真是主,性不變易是名為我。凈者,涅槃之性,解脫一切塵垢,名之為凈,又隨處化緣而不污,名之為凈。這就是佛門修行者,自苦、空、無常、無我的凡夫境界,所證得的不苦、不空、有常、有我的圣者境界——佛的境界。  
  佛者,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圣者。佛有十號,曰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天人師、佛、世尊,合為十號。
  這樣看來,由凡夫以至證佛果。階位如是之多,佛果似乎是高高在上,渺不可期,但反過來說,心佛不二,佛與眾生,原為一體,因為迷悟染凈之分,才有眾生與佛之別。古德云,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悟的諸佛。而迷與悟,惑與覺,只在吾人方寸之間,語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去何從,只在吾人自己的抉擇了。
 

上一頁:第七章 小乘佛教的基本教理

版權所有:海安縣廣福禪寺
地址:海安縣城鳳山北路19號 電話:0513-88833219 hagfcs@126.com  

蘇公網安備 32062102000182號 ?蘇ICP備12076625號-1 技術支持:海安網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