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8,五月激情综合网,国产视频黄,蜜桃视频成a人v在线,中文字幕伊人,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首 頁 廣福史話 廣福軼話 佛教新聞 佛教知識  法訊  勝景導覽 佛教影音 結緣廣福
相關新聞
第二章 釋疑

第二章 釋疑

一、佛教不同于天地神祇
  社會人士對佛教誤解最深的,莫過于“迷信”二字。大多數受過新教育而對佛教無所了知的人,談到信佛問題時,第一個觀念就認為:“這是迷信的舉動”。事實上,并不是佛教迷信,而是世人硬把若干迷信的事情附和在佛教里面,才使佛教蒙上了一層迷信的色彩。  
  最易于和佛教混淆不清的,就是神祇。神祇在世界各地民族間都有其悠久的歷史,我國亦不例外。原來古代人類,知識未開。對于自然界種種現象,感到神奇莫測。以為必有一種威力無比的神在操縱控制,因之就由驚異感嘆進而祈禱膜拜。于是皇天、后土、雷公、電母、山神、土地、水神、河伯,一一成了供奉的對象。他們以為人的生死壽夭,禍福災患,莫不由神祇所掌。這些神祇,敬之禱之則得福,逆之觸之則得禍,世人為了求福減禍,于是對神祇祭以三牲之禮,獻以金銀紙箔,以博取神祇的歡心。降及后世,神祇愈來愈多,農村中一家所敬的神祇,有皇天,有土地,有門神,有灶君。谷場中有谷神,水井旁有龍王,主管錢財的有財神,主管祿秩的有文昌,甚至于什么大仙、真人、仙姑、娘娘,都要在堂上占一席之地。這樣一來,使人世間幾乎全成了神祇的天下。
  敬奉神祇的目的,消極的是求免禍;積極的是求賜福。消極的求神保佑五谷豐收,人口平安。積極的求神消災去病,降福賜財。等而下之,財迷求神保佑中愛國獎券。官迷求神保佑連升三級。這些人,不種善因,妄求善果,神若有靈,又怎會隨人之所欲,予取予求呢?
  須知宇宙萬象,各自有其因果。欲求五谷豐收,必須勤力耕作。欲求人口平安,必須謹慎衛生。中獎券只是或然可中,而非必然能中。求升官須以忠勤為因,以待機遇之緣,不是求神就可達到目的。語云:“聰明正直之謂神”。一個聰明正直的人尚不肯對諂媚小人假以辭色,豈有神會貪圖三牲祭品而顛倒人間是非呢?世人不明因果之理,妄求無因得果,實是愚癡之至。這種愚行,就是迷信。不幸社會人士誤把這筆帳算到佛教頭上,甚至于有人把巫卜星相、看風水、擇吉日這些愚行全和佛教扯在一起,這真是解釋不清的誤會。  
  佛教不同于神道,佛教所信奉的就是佛。佛是覺者之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稱為佛。次于佛的果位的是菩薩,菩薩義為覺有情——覺悟一切有情識的眾生。菩薩是上求大覺之法,下度一切有情。菩薩修到功德圓滿,也就是佛。我國寺廟或家庭中所敬奉的佛,有為教主釋迦牟尼佛者,有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者。所敬的菩薩,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地藏王菩薩,彌勒菩薩等。此外,什么宮,什么觀,所敬的天帝、天后、大帝、娘娘,以及真人仙姑等,可以說和佛教全扯不上關系。  
  兩千多年前,釋迦世尊就告誡弟子不得迷信。釋尊在《般舟三昧經》中說:“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神鬼,不得視吉良日”。又云:“不得卜問請祟,符咒魘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擇良日良時”。
  世人祭祀神祇,雖屬迷信,但他們心目中到底還有神鬼和因果報應的觀念。所以迷信者,是沒有遇到佛門善知識啟發他們的正信。最可悲哀者,是那些根本沒有神鬼觀念的人們。他們不信因果,不畏神鬼,胡作妄為,不畏報應。此輩人死后墮落,不知何劫才能超出三途也!
  二、佛教并不消極逃世
  早年讀書,曾讀過下面這首詩句:  
  鐵甲將軍夜渡關,朝臣侍漏五更寒,
  日出山寺僧未起,看來名利不如閑。  
  當時我感到,作和尚的好愜意,生活如閑云野鶴,悠閑自在,及至我皈依三寶,與佛門僧眾稍有往還后,才知道那位詩人是信筆而寫,誤人不淺。原來出家的比丘眾,過的是積極嚴肅,刻苦自勵的生活,絕不似詩人筆下寫的那么懶散自在,即使佛門在家信眾,其行為生活外似消極怯懦,實際上卻積極勇猛的。
  原來佛教徒以慈悲為本,忍辱為行。對于聲色貨利,五欲六塵,多遠避之。不似世人心無厭足,惟求多得。這就讓一般自命為積極前進的人,給佛教加上消極逃世的帽子,認為佛教不適合于現代這種物競天擇的競爭社會。但是佛教真的是消極逃世的宗教嗎?不,只要對佛法稍有了解的人,就會知道佛教積極入世的精神。比方同一對生老病死的看法,乃有中國黃老的清靜無為,魏晉名士的放浪形骸。而在佛教,卻慈悲勇猛,精進不懈。這是佛教的偉大處,也表示佛教的積極性。
  也許有人問:“我常看見和尚或信佛的人,只在深山中或寺廟里誦經念佛,這種生活怎能說是積極呢?”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乘佛法的精神是普度眾生,要度眾生就要先學習度眾生的方法。譬如有人溺入水中,你縱有救人之心,但因不會游泳,只好站在岸上呼號。另外有人雖會游泳,但卻不愿多管閑事,他只袖手旁觀。這時若有一個既有救人之心,又會游泳技術的人,躍入水中,就可把溺水的人救上來。而佛門弟子——不拘是出家的比丘,或在家的信眾,那些誦經念佛的,都是發下救人宏愿,而正在練習游泳技術的人。  
  我并不是拿這些話來為佛門弟子辯護,事實上佛教的基本精神本來如此。釋迦世尊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不惟入地獄,且常住地獄。不惟常住地獄,而且莊嚴地獄。”地藏王菩薩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大乘理趣經》說:“不怖地獄,不求生天,不為己身而求解脫。”這都是佛教中自我犧牲的服務精神。  
  佛教不是唾面自干主義者,大乘六度,雖重忍辱,但舍身為法,也是佛教的教義。倘使暴力侵凌,正法有將滅之憂,在理喻感化都無效果時,佛子也會奮起勇猛大力,起而抗暴的。如《因緣僧護經》所載:“為護生命,寧舍錢財;為護一家,寧舍一人;為護一村,寧舍一家;為護一國,寧舍一村。”毒蛇嚙手,壯士斷腕。上面這段經文,是何等奮迅果敢。  
  世人所說的積極進取,不外是名利上的爭逐,聲色上的沉醉。誰會想到犧牲自我,普度眾生,上求大覺,精進不懈才叫積極呢?釋迦世尊在往昔因中修行時,曾經舍身飼虎,割肉喂鷹。唐代玄奘大師為求正法,西行取經,涉八百里荒漠,途中失水,幾至喪命。但他寧愿向西方進一步而死,不愿向東方退一步而生。禪宗二祖慧可,參拜達摩祖師,立雪斷臂,不退初心。世人如果對這些事實稍有了解,誰還能說佛教是消極逃世?  
  大乘六度,有毗梨波羅密。毗梨波羅密者,精進度是,這足以說明佛教的積極。六祖慧能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兔角。”這足以說明佛教的入世。《大智度論》卷十六載一故事云:“昔野火燒林,林中有一雉,勤身奮力,飛入水中,漬其毛羽,來滅大火。火大水少,往來疲乏,不以為苦。是時天帝釋來問之言:汝作何等?答言,我救此林,愍眾生故。此林蔭郁處廣,清涼快樂。我諸種類,及諸宗親,皆依仰此。我身有力,云何懈怠,而不救之?”天帝問言:“汝乃精勤,當至幾時?”雉言:“以死為期……”。這種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皆離苦的精神,就是佛教積極入世精神的最高表現啊!  
  三、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大學者梁啟超說:“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啟超先生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在學術界有著崇高的地位。他說的話,自有其學理上的根據。他所根據是什么?自然是三藏十二部佛法。佛法是要人轉迷成悟、轉癡成慧、轉凡成圣的大法,若有人對佛法一無所知,或僅限于道聽途說,一知半解,即認定佛教為迷信,這無異于盲者摸象,坐井觀天。  
  事實上,世間也有迷信的宗教——是那些信仰外力,將自己一切交付給外在的神的宗教。而非信仰自力——相信眾生皆具佛性,眾生皆可修持成佛的佛教。信仰外力的宗教,是相信人類之外的神,主宰著人類的一切。人的吉兇禍福,可以祈求神的力量來保護改造。這類宗教可分為低級的與高級的——原始的與進步的兩種。茲先由原始的說起。  
  在本章第一節曾談過,原始人類,知識未開,對于宇宙間的自然現象,如天何以立,地何以載,雷電的威力,水火的災害等,都感到困惑恐懼。在困惑恐懼中,幻想到必有一種具有無比威力的神,操縱著,控制著宇宙的一切。這些神,觸之逆之則受災害禍殃,順之從之則獲赦宥庇佑。于是祭祀神祇就成了人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低級的多神教也就從此產生。這種宗教曾經有過盛極一時的時期,迄今在若干落后的民族間仍具有極大的勢力。但在文化水準較高地區,由于人類知識的進步,理智的增長,它已逐漸沒落以至于不能存在了。  
  比多神宗教進步的,是一神的宗教。由于人類智慧增長的結果,使部份人士感到多神宗教的不合理。但宇宙的奧秘——如萬物生滅,時序遷流。及人生的真諦——如生老病死,窮達壽夭等,看來似變幻莫測,實際上似乎循著一定的法則運行,于是使人認為宇宙間,冥冥之中必有一個萬能的主宰,這在現代有理智有思想的人的心目中,已不復有任何價值可言了。  
  除了信仰他力的宗教外,尚有信仰自力的宗教,那就是佛教。佛教不認為宇宙是神創造或主宰的。對于宇宙萬有,生滅變異的現象,釋迦世尊常說:“法爾如是”。意思是,這些現象,在自然法則上本來就是如此。自然法則是什么?就是萬有因果律。萬法自因緣而生,萬法亦自因緣而滅。此生彼滅,皆是因緣所生的果。星體運行,時序遷流,其中有其因果;生老病死,窮達壽夭,其中亦有其因果。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容假借。因此,自然現象固不是由神掌管,人生遭遇亦不是上帝主持。古語云:“禍福無門,唯人自招。”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沒有什么神可以作人的主宰,也沒有什么神可以對人賜福或降禍。
  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時,他第一句話開口就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如來智慧德相是什么?就是佛性,這佛性,是人人皆有,在圣不增,在凡不減。人人依法修持,轉迷成悟,皆可成佛。但依法修持,轉迷成悟,全要靠自己實踐力行,不是靠神的賜予。人人所具的佛性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好比鏡子上蒙了塵垢,必須自己依修持的方法把塵垢磨去,恢復本來原有的光明。這全靠自力修持,與外教所謂:“信主者得救”的仰仗他力者不同。世人不解此理,把仰賴神力拯佑的宗教認為科學,把憑靠自力修持的佛教認為迷信,這豈非顛倒黑白,不明是非。  
  最后,我再抄錄一節梁啟超先生的話來作本節的結束語:“吾嘗見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輒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儕所能及也!是何異專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與民共見也!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綱領曰悲智雙修,自初發心以迄成佛,恒以轉迷成悟為一大事業。”  
  何者是智信,何者是迷信,明眼人該有所抉擇了。  
  四、佛教與國家
  佛法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以世間法為權巧,出世間法為究竟。出世間法有大小二乘,以小乘為自度,大乘為究竟。大乘佛法行菩薩道者須深入世間,度化眾生,所以歸根結底說起來,佛法只在世間,不在世外。
  誤解佛教的人,說佛教徒消極遁世,不事生產,進而說佛教對國家對社會都是無貢獻的宗教。這種論調,似是實非。佛門有四眾弟子,出家弟子是比丘、比丘尼。在家弟子是優婆塞、優婆夷(在家的男女信眾)。在家弟子中,有農工商軍公教各種職業的人士。這些人并不曾因信仰佛教而妨礙其正常職業。至于出家的二眾,他們誠然是不事生產者。但在社會上,除了農夫耕田,工人作工,是直接生產者外,其余哪些職業是直接生產者呢?例如公務員、教員、律師、醫師,以及其他宗教的牧師神甫等,都是不耕不織的。這些人不事生產,被視為理之當然,何以獨譏出家的佛門弟子?須知出家的比丘眾,并不是飽食終日的消耗者。他們負有弘揚佛法、教導信眾的責任。社會上法律輿論的力量,只是制裁犯罪于已然,宗教道德的感化,才能防止犯罪于未然。我國自南北朝隋唐以來,佛教之盛衰與國家之治亂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佛教盛行的時候,社會秩序較多安定。換言之,社會秩序安定,佛教亦多盛行,這可說是互為因果。  
  釋迦世尊教弟子對國言忠,對親言孝,對子言慈,對友言信。守五戒,行十善,修六度萬行,在在都是要人先做一個奉公守法的好公民,進而再修出世之法。世尊教人要報四重恩。這四恩是國土恩、父母恩、眾生恩、佛恩。世尊把國土恩、父母恩列在前面,可知佛教不是要人忘掉自己的國家,及要人毀棄祖宗牌位的宗教。  
  儒家五常,是教人以仁義禮智信為做人的原則。佛門五戒,不亂殺近于仁,不亂取近于義,不邪淫近于禮,不飲酒昏亂近于智,不妄語近于信。在世間法上,佛儒之理原是脈脈相通的。  
  至圣先師孔子最重恕道,所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佛在《四不壞凈成就經》中說:“若有欲殺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戒。不樂殺生,如上所說。我若不喜盜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于盜,如上說。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邪淫戒,如上說。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這段經文,豈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最佳注解?須知佛經不是因孔子講忠恕而后寫的,這原是東西兩位圣哲——釋迦與孔子之見,相去不遠啊!  
  釋迦世尊嘗訓誡弟子阿難云:“阿難,受佛禁戒,誠信奉行。順孝畏慎,敬歸三寶。養親盡忠,內外謹善,心口相應。”又云:“為佛弟子,可得商販,營生利業,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佛要弟子忠孝誠敬,善信謹慎。佛要弟子應有職業謀生,且應公平無欺,由此看來,佛教有何損于社會?  
  國家與宗教,原有著密切的互相關系。國家的武力,用以抵御侵略,維持秩序。宗教的感化,用以勸善止惡,安定人心。所以,孫中山先生曾說:“政治能治外在;宗教能治人心。宗教能輔助政治,政治能擁護宗教。”由此看來,政與教是維持社會安定的兩大基石。話雖如此,但政教的目標必須一致,才能相得益彰。中國立國數千年,講的是為國盡忠,為子盡孝。所以配合以講忠孝的佛教,才能相輔相成。現在有種宗教,使教徒只知有教會,有上帝,不知有國家,有父母。這種宗教,過去為了教中的新舊派之爭,血戰三十年,死傷千余萬,這種不忠不孝,隨著條約兵艦而來的宗教,對于中國的社會環境和傳統文化是不適宜的。  
  五、佛教與人生
  佛法是超世間而又適應世間,所以世尊說法,在訓誡世人孝順敬畏,養親盡忠。世尊在《無量壽經》中說:“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是以太虛大師倡導人生佛教,蓮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諄諄告誡弟子學佛應自做人學起。大師謂:“欲學佛祖,須先取法圣賢。倘躬行有玷,倫常乖舛,尚為名教罪人,何能為佛弟子?”由此可見佛門重視倫常,與儒家無異。  
  儒家五倫,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無非是說明人與人之間的相對關系。印光大師在與丁福保居士書中云:“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又說:“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份。”并不是印光大師以釋門比丘故作儒家之言,而是昭昭載在經籍,是釋迦世尊在兩千數百年前,指示弟子做人應具的準則。  
  佛門最重孝道,釋尊在《善生經》中,告訴我們為人子者,應如何奉事父母:“一者,能奉養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釋尊在《大寶積經》中說:“夫父母者,皆愿利樂所生子故,難作能作,能忍一切難忍之事。假令種種不凈穢惡,皆能忍之。乳哺養育,無疲厭心。”故世尊于《四十二章經》中說:“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親,二親最神也。”孝為一切倫理之本,一個人如果對親不孝,其對國也必不忠,對友也必不義。我國古語:“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實有至理。  
  子女事父母,已如前述。父母應如何對子女呢?世尊在《善生經》中說:“一者,制子不聽為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三者,慈愛入骨澈髓。四者,為子求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需。”今日的父母,做這后三條者多,做到前兩條者少。不然,何至于流氓阿飛滿街,少年犯罪日多呢?  
  世尊在同一經中,還指示出夫婦、親友、主仆相待的情形,今抄錄如下,以供參考:  
  夫對婦:“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褻。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婦對夫:“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世尊尚于《凈行法門經》中說婦女應“供養父母,奉事夫主,瞻事兒息。”這和我國對婦女的古訓“三從”相近。這樣說,也許會引起高呼女權至上的婦女的反對,但目前社會風氣不夠好,在如是多的人事糾葛中,有幾件不把不守婦道的婦女牽扯在內?  
  關于對待親友者,經中說:“一者給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親友應還報以:“一者護放逸(勸阻其不可走上放逸之途)。二者護放逸失財(勸阻其不可因邪蕩行為而耗財)。三者護恐怖(在其危急時相扶持)。四者屏相教誡(勸善規過,但于人后行之)。五者常相稱嘆(贊揚親友的好處)。”
  主對傭者:“一者隨能使役。二者飲食隨時。三者賜勞隨時。四者病與醫藥。五者從其休暇。”傭報主者:“一者早起。二者為事周密。三者不與不取。四者作務以次。五者稱揚主名。”
  時代背景變遷,主傭關系已不若兩千余年前之密切。但在原則上說:老板與伙友,主婦與下女之間,仍適宜用上述辦法相待也!
  除倫常關系外,世尊常教我們量入為出,開源節流,整齊清潔,注重衛生。這些,在在都是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善生經》說:“先當習技藝。然后獲財物。”《雜阿含經》說:“始學工巧業,方便積財物。得彼財物已,當應作三分;一分自食用,二分業生業;余一分密藏,以濟于貧乏。”關于醫藥衛生方面,世尊告誡我們疾病常由下列原因而起:“一、不擇飲食。二、不親近醫藥。三、多憂。四、喜嗔。五、不起慈心,向瞻病人。”避免上述原因,自然少罹病患。患病后應如何調治呢?世尊于《五法經》中說:“一、病人選擇而食。二、隨時而食。三、親近醫藥。四、不懷愁憂。五、咸起慈心,向瞻病人。”  
  我們看這些經文,是何等平易,何等切實,而字字都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佛法與人生的關系,自世間法由個人至家庭、社會、國家。以至出世間法說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至于成佛,無一不備。面對著如此高深圓融、博大精微的妙法,如何不使我們五體投地、向佛皈依呢?  
  六、佛法與科學
  在部份人的觀念里,認為科學是新穎的、進步的、切實的。佛法是陳舊的、落伍的、迷信的。這二者背道而馳,不能相提并論。這種說法是否正確,暫且不討論,我們先把科學二字的意義討論一下。
  科學有廣義狹義之說,自廣義言,凡以一定對象做研究的范圍,而探求系統的確實知識者,就叫科學。孫中山先生亦謂:“學問之有系統有條理者謂之科學。”自狹義言。則僅指研究自然界物質的運動法則或發展規律的科學而言。狹義的科學僅指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化學、動物學、植物學等學科;廣義的科學則除自然科學外,社會科學中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等科學亦包括在內。  
  科學的范圍已如上述,研究科學的方法不外邏輯學中的歸納和演繹。而研究科學的精神,在于純粹客觀,不摻感情,重分析,憑實驗,以求出研究對象的正確結論來。根據上述原則,我們來分析佛法是否合乎科學。
  我國佛經,多由梵文翻譯而來,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翻譯,如鳩摩羅什大師、玄奘大師等所主持的譯場,規模宏大,人員多達數千,譯場中有主譯、譯語、筆受、證義、潤文等等職別。一經之成,幾經考訂,非特義理與梵本相符,即一音之微,亦辯之至切。此種大規模的譯場,其分工合作、組織嚴密的方法,確實合乎科學精神。
  其次看佛經的組織。南北朝時,道安法師整理傳譯經卷,將佛經判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大段,每大段下又層次井然的分為若干小段,這種嚴謹的科判,也合乎科學的精神。再者,每部佛經,開始多有六種證信序——信,聞,時,主,處,眾六項,來說明佛說此經的時間,地點,聽眾等要點,這恰與今日新聞學上的六何——何人、何事、何時、何地、為何,如何相似,又與科學工作者寫實驗報告,政府機關寫會議記錄的程序相同。實驗報告開頭要寫主持人,共同實驗者,時間,地點,實驗目標,使用器材。會議記錄開頭要寫會議名稱,時間,地點,出席人,主席,記錄者。所以要這樣寫,是表示此報告或記錄的正確性。殊不知此種形式在兩千數百年前,早已被三藏結集的佛弟子所采用。佛經的此種結構,豈非合于科學精神?  
  更實際一點說,今日科學上的若干發現,兩千余年前的佛經上早有記載。筆者是學醫的,茲舉幾點佛經上有關醫學方面的知識與今日科學上的發展加以印證。
  例如,佛說人身是個蟲窠,人體內的蟲約有八十種。詳見《治禪病秘要經》及《正法念處經》。今日由于寄生蟲學的發達,發現人體的寄生蟲,由蛔蟲、蟯蟲、鞭蟲、鉤蟲算起,以至于絲蟲、條蟲、肺蛭蟲、肝蛭蟲、姜片蟲等,不下數十種之多。由此可知佛是大智者,由他慧眼觀察事物的結果,真實不虛。此外,再如《修行道地經》中所述胎兒在母體中發育的經過,竟與現代醫學中的胎生學有若干吻合之點。如該經上說:“胎成七日,初不增減,二七日如薄酪。……六七日如息肉。……九七日變五泡,兩肘,兩髁及項。十七日續生五泡,兩手腕兩足腕及頭。……”按醫學上胎兒發育的情形,在月余(六七日)時長均三公分,重約十克,狀如息肉。在第三個月中(十七日)長約六至八公分,重約四十余克,此時四肢漸顯,諸骨化骨點出現,已可與他種動物辨別,故稱胎兒。使人驚異的是,兩千多年前尚無生理學、解剖學之名稱,佛經中對此記載竟如此詳盡,誠屬不可思議。  
  過去,世人觀念中的世界,不超出地球的范圍,如平常所謂環游世界,不過是環繞地球一周。所謂世界大戰,也不過是地球上大規模的國際戰爭。而佛經上屢說:“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三千個世界,而是集一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因其中含有三個千的倍數,故稱三千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佛攝化之土,經中說,虛空無盡,世界無量,國土眾生無量。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亦無量。吾人所處的地球,不過是太空間的一粒微塵。這種說法在科學未發達前,實難為人接受。這由于天文學的發達,證明銀河系中的星球多至不可勝數,星球間的距離亦大至不可勝數。例如太陽距地球的距離是八分半鐘光年(一光年的距離,為每秒鐘三十萬公里乘一年的秒數)。而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竟達十二光年。更有星球與地球之距離達數十光年者,由此可知佛經上所說的虛空無盡,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皆不是揣測之詞了。  
  佛經上說到數字,往往說萬,說億,說恒河沙,無量數,百千萬劫,非算數譬喻所能知。我們不要以為這種數字過于危言聳聽,試問十二光年是多少公里,要多少個零才能寫得盡?數月前美國掘到一具一億七千萬年前的動物化石。一億七千萬年較諸人類數千年有記載的歷史,要長出多少倍?  
  學者李石岑先生曾謂:“我以為佛學的提倡,不特對科學毫無抵觸之處,而能使科學的方法上,加一層精密;科學的分類上,加一層正確;科學的效用上,加一層保證。”可見佛法并不違科學,甚而是超科學。科學愈進步,愈能證明佛法的精微高深。  
 

上一頁:第一章 緣起

版權所有:海安縣廣福禪寺
地址:海安縣城鳳山北路19號 電話:0513-88833219 hagfcs@126.com  

蘇公網安備 32062102000182號 ?蘇ICP備12076625號-1 技術支持:海安網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