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是出家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是佛教信徒頂禮膜拜的地方,也是游人休閑娛樂、陶冶情操的最好去處。
到寺廟我們會看見許多造型各異、雄偉巍峨、金碧輝煌的殿堂式建筑。殿堂內又有許多妙相莊嚴、氣勢雄偉、技法精湛的各種塑像;有色彩艷麗、畫技高超的壁畫;殿堂周邊有郁郁蔥蔥的蒼松翠柏,有裊裊升起的香煙;有喃喃回蕩的誦經聲……身處其間,你才能真正體會到千百年來積淀而成的人類文化在瞬間的釋放。宗教是一種文化,文化需要細細體味,要了解佛教文化,必先了解寺院的建筑的布局結構及其文化內涵。
佛教于東漢末年由西域傳到中國,經歷了一個融會貫通、消化并注入中國本土文化的過程,慢慢變成了中國式的佛教,即漢化佛教,也叫漢傳佛教。宋代以后,漢傳佛教寺院的建筑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藍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門南北中軸線,保持一定的距離修建若干殿堂,殿堂建筑大致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順序排列。配殿和附屬設施是分布在中軸線東西兩側對稱建造的次要建筑,通常由鐘樓、鼓樓、伽藍殿、祖師殿,以及客堂、禪堂、齋堂、寮房、放生池等組成。這樣,寺院就成了一組規模宏大而排列有序的建筑群。
下面,就讓我做你的導游,為你打開山門,去領略一下廣福禪寺的建筑和文化吧。
廣福禪寺,古名廣福教寺,俗稱東寺,座落在海安縣海安鎮東北郊的鳳山村。寺院南臨新通揚運河,西南倚鳳山及韓國鈞先生的墓區,西側是占地數三百畝的蘇中植物園,東北近秀麗的紫石中學,東為寬闊的鳳山大道,加之聞名的海安十景之一“鳳山早霞”,寺院內莊嚴的晨鐘暮鼓,幽雅別致的周邊環境,使廣福禪寺成為海安一處極好的風水寶地。
為什么說這里是一塊風水寶地呢?這里還有一個關于鳳山和鳳凰墩的傳說:
海安縣城北有座鳳山。沿著鳳山腳下的串埸河向北,直通里下河水鄉。水鄉深處的仇湖岸邊。有個鳳凰墩。鳳山和鳳凰墩,雖說相隔下十多里,但山墩之間遙相呼應,依依相思,因為山墩下葬著一對情侶。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連續三個月沒有下一滴雨,湖港河汊都干得底朝天。鄉民們不要說耕耘播種,就連吃水煮飯都有了困難。大家決定打井取水。可是,一連挖了七七四十九口井,都沒有引出一滴水來。到開挖第五十口井時,剛剛挖土三尺,便見一道金光沖天而起,原來是一只白玉石匣子在大放光焰。突然,石匣子自動開啟了,一對金鳳凰飛出來,在井的上空展翅盤旋。眾鄉民正在驚奇,忽聽得潺潺水聲響起,啊,那白玉石匣子里流出了一股清清的泉水,眨眼工夫就漫到了地面。金鳳凰飛到村東村西,村南村北,飛到哪里,泉水就流到哪里。農家的飲水有了,田里好播種了,鄉民們搶耕搶種,莊稼長得十分喜人,大家都非常高興,感謝這一對金鳳凰,一個個都來燒香磕頭。當地有個首戶,壞名叫陳三麻子,有千頃田,百間房,四周挖了河,筑了堤,把田產房舍圍在當中,人們稱它陳家園溝。連日來,金鳳凰引泉水,灌農田,就是不朝陳家園溝飛,泉水也就不朝陳家園溝流。陳三麻子氣極了,下令叫手下的惡奴,一個個手拿綁著竹竿的網罩,滿地里追捕鳳凰。金鳳凰只顧引水灌田,沒來及避讓,雌鳳不幸被捕,惡奴們還拼命追捕雄鳳,雄鳳只好依依不舍地向南飛去。陳三麻子捉到雌鳳。心中好生歡喜。他親手把網罩拎進陳家園溝。哪曉得,剛走進他的深宅大院,那雌鳳便在網中掙扎起來,身上的金色羽毛,紛紛落在地上,每落一根,就立即生出一片火球,頃刻之間,陳三麻子的莊園里成了一片火海。陳三麻子全家和那幫惡奴全都煉死在這場大火中。雌鳳也同歸于盡了,鄉民們思念鳳凰的恩情,拾起雌鳳的殘骨,為它埋葬。方圓十里的鄉民趕來撮土添墳,堆成一個很大的土墩,取名叫鳳凰墩。再說,那雄鳳展翅南飛,三里一盤旋,五里一排徊,見陳家圍溝沖天火起,雌鳳葬身火海,一路灑下串串淚珠,落在地上,成了一條九曲十八彎的河道。雄鳳飛到海安北郊,棲落下來,整日整夜的哭,日久天長,積憂成疾而死。當地鄉民也為它堆了一座墳,這就是鳳山。那山前的小路是鳳尾,路口的石橋是鳳頭,石橋上的圓孔便是鳳眼。那眼睛向著北方,思念著它的伴侶。從鳳眼里流出的淚水,沿著它引出的河道緩緩向北流去,真如牽動肝腸一般。鄉民們把這條河取名為串腸河。也就是今天流經水鄉的串埸河。那“埸”字不知何年何月誤傳下來的。
廣福禪寺原址位于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內,在原江蘇省省長韓國鈞公館北側,并與其息園毗鄰。據史料記載,該寺始為唐代鄂國公尉遲恭之子尉遲寶林將軍于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建。宋代景定年間擴建,清代康熙年間浙江提督學府陸舜重修,與西街的祇樹禪林(西寺)同為泰州東鄉聞名的叢林古剎。民國35年(1946)因戰事,部分廟房被拆,但大雄寶殿仍存,建國后,一度為海安縣中學圖書館。20世紀80年代,海安縣人民政府為加強對古建筑的保護,將大雄寶殿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并于1992年為廣福禪寺重新規劃新址,同時撥出巨資,由無錫市古建筑公司承建,將大雄寶殿原拆原建于現址。按統一規劃設計,分期實施到位的原則,經過近十多年時間的努力,終于將這一歷經滄桑的古寺廟重建成目前在蘇中地區仍具相當規模的一方名剎。使國家宗教政策得以貫徹落實,廣大宗教界人士和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障。
廣福禪寺原址的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聞名遐邇,獲得二十多項國家級和省級榮譽稱號,《新華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等報刊和市、省電視臺及中央電視臺等先后報道過海中突出的辦學業績和管理經驗。海安鎮上的老人都說這其中離不開粘了佛的靈氣,受了佛的護佑的緣故。2002年8月在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內發現了一口古井,該井為原廣福寺內水井。該井距地表約一米,缺失井圈。井深7.8米,井口呈橢圓形,直徑0.8米。井底鋪杉木,井壁用弧形磚砌成,磚長28厘米,寬11厘米,厚3厘米,井內出土了一些宋元時期的陶瓷殘片。現為海安縣文物保護單位。
中軸線上第一進建筑是山門,重建的廣福禪寺山門門額由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題寫,白礬石上面個裱金大字爍爍閃光,堪為鎮寺之寶。門前一對威風凜凜的石獅更是增添了幾分威嚴。山門是一組建筑,在山門的對面往往有一組照壁。照壁的學名叫做蕭墻,是做為風水當中的“罩”,不使這個建筑群里的福氣、財氣外露,所以叫“罩”。也保持整個建筑群的封閉,起遮擋的作用。后來發展到門里要有影壁,門外要有照壁,門兩邊還有八字墻,這是寺廟建筑的一個特點。
山門有三個門洞,中間有一個大門洞,兩旁各有1個稍微小一些的洞門,象征著佛教的“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因此也稱三門。我們日常說的“身入空門”,就是僧尼進入了寺院的大門,從此開始了遠離人世喧囂、吃齋念佛的寺院生活。
山門兩側斜向的黃墻上,縣佛教協會會長王天祥手書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使山門顯得更加莊重。山門內正中精雕細琢的佛龕內供奉著彌勒佛,彌勒佛又叫彌勒菩薩或大肚羅漢,是三世佛中的未來佛。“彌勒”為姓,是梵文音譯,意思是“慈悲”。中國漢傳佛教寺院的彌勒佛大多是袒胸露腹、喜笑顏開的形象。古代民眾祈求多子多福,因此彌勒佛又有了“送子彌勒”的稱號,由此還出現了“五子戲彌勒”的塑像。兩旁邊抱柱是中國書協、詩協、楹協、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海安詩書畫名人仲貞子老先生所書的“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聞天下古今愁”對聯。
也許您會發問,許多廟宇山門供奉的是執金剛杵護持佛法的天神金剛力士(即哈”、“哼”二將)。為什么要把大肚彌勒安置在山門呢?因為,人們一進寺院,首先見到橫眉怒目、兇神惡煞的金剛力士(即哈”、“哼”二將),給人們的心理造成緊張感覺,為了緩解氣氛,改為供奉彌勒佛,您看他手持念珠,翹翹腳而坐,胸腹袒露,笑容滿面,好象一位禮賓官在迎候貴客,給人以和藹親切之感。
山門北側,佛教書法名家、浙江普陀山白光長老為抱柱書聯“暮鼓晨鐘驚醒多少紅塵客,經聲佛號喚回千百失路人” ,正是鐘樓鼓樓的寫照,東鐘樓、西鼓樓相對而立,鐘樓一層供地藏菩薩,三層為一口大銅鐘;鼓樓一層供伽藍菩薩(即關云長),三層為一面大鼓。鐘樓、鼓樓系上海龍華寺
蔭遠法師引薦香港陳漢初居士等募捐60萬元所建。
走出山門,兩棵巨大的迎客松巍然屹立,側枝鋪展伸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揮展雙臂,熱情地歡迎五湖四海的賓客來廣福寺游覽。
中軸線上第二進建筑為天王殿,門前是浙江普陀山道生長老書寫的抱柱“愿力無邊現千手千眼意猶未盡,業情叵測憑一心一意功不唐捐”。天王殿中央面南供千手觀音,背面供護法韋馱,兩側端坐高大雄偉的四大天王,香港陳婉芬居士全家捐資30萬元建造此殿。
“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等。據佛教典籍記載,千手觀音菩薩的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唐代以后,千手觀音像在中國許多寺院中漸漸作為主像被供奉。千手觀音的形象,常以四十二手象征千手,每一手中各有一眼。佛教認為,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愿望不盡相同,因此,就應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講《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時,為利益一切眾生,“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發誓愿已,應時身千手干眼悉皆具足”,變現出如意寶珠、日精摩尼寶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楊柳枝手等。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音都能大發慈悲,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樂。在佛教看來,只要虔誠地信奉千手觀音,就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大好處。千手觀音為觀音部果德之尊。“千”為無量及圓滿之義,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無量廣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圓滿無礙。根據《陀羅尼經》云:千手千眼觀世音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隨眾生之機,相應五部五種法,而滿足一切愿求。
關于千手觀音的來歷,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傳說古代興林國妙莊王有三位美麗的公主。長女妙金,次女妙銀,小女妙善。妙金、妙銀都在家中侍奉父母,唯妙善從小虔誠禮佛,出家當了尼姑。妙莊王苦苦勸她回宮,但她始終不肯。一怒之下,妙莊王命人拆了廟宇,趕走了僧尼。哪知天神怪罪下來,使妙莊王全身長了五百個大膿瘡,久治不愈。后來有位醫生說此病必須要親骨肉的手眼合藥才能治好。于是,妙莊王求助于妙金、妙銀,但二位公主皆不愿獻出。三公主在外知道后,毅然獻出手眼為父親合藥治病。果然,不久妙莊王的病體就康復了。此事不僅使妙莊王深受教育,同時也感動了釋加牟尼。他為讓妙善公主能時時拯救苦難眾生,便賞賜了千手千眼給妙善公主。從此,妙善公主就成了眾所祈求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千手觀音的東西兩側是威武的四大天王。他們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叫多羅吒,職責是守護東方,臉白,穿白色鎧甲,手中的法器是碧玉琵琶。“持國”的意思是慈悲為懷和扶持國土,手中的琵琶表示用音樂感化眾生,也表示“調”音。南方增長天王,叫毗琉璃,守護南方,面青,穿青色鎧甲,手中的法器是青光寶劍。“增長”的意思是令眾生增長善根,寶劍是為了保護佛法,也代表 “風”。西方廣目天王,叫毗留博叉,守護西方,紅面,穿紅色甲胄,手上纏著一條龍。“廣目”的意思是用“凈天眼”觀察世界,代表“順”。北方多聞天王,叫毗沙門,守護北方,綠面,身著綠色甲胄,右手持寶幡(混元寶傘),左手握銀鼠。“多聞”的意思是名聲聞于四方,手里的法器代表“雨”和制服妖魔,保護豐收。佛教認為四大天王是護法神、守護神,他們擔負著護佛、護僧、護法、護國、護眾生的職責。老百姓則認為他們代表“風、調、雨、順”,保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眾生平安。
千手觀音的背面是一尊手持金剛杵、穿甲戴盔、威武雄壯的韋馱塑像,號稱護法天尊韋馱。傳說佛祖賦予他保護寺院和“佛、法、僧”三寶安全的任務,是寺院的守護神。中國佛教寺院中,韋馱菩薩像常威武地立于最靠近寺院門口的四天王殿內,面向著寺院,以守護伽藍(即道場之意)。其形像大多為身穿甲胄的雄壯武將,手持金剛杵,或以杵柱地,或雙手合十,將杵擱于肘間。韋駝菩薩現天大將軍身擔當佛教中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重任,為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之一,相傳,浙江臨安東天目山是韋馱菩薩的道場。海安著名書法家譚政民先生為韋陀菩薩書寫了一副寓意深遠的抱柱:“問爾輩從前何等樣人爾自摸心頭再來拜佛,朝過我往后莫行歹事我這條鞭下不肯容情”。
出了天王殿的后門,迎面正對著的第三進建筑便是寺院的主要建筑――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前面的廣場中央,佇立著一座七層萬年寶鼎,古樸而又精巧,由善信福建姚金波全家出資8萬元于1996年鑄造。大雄寶殿為全寺的主殿,大雄,梵語摩訶毗羅的意譯,即像大力士一樣,一切無畏。大雄寶殿通常為重檐歇山式,高大敞亮、金碧輝煌、雄偉壯觀,寺廟的主要佛事活動一般都在這里舉行。
大雄寶殿前面兩側,各有一根高高的旗桿豎立著,也許您會覺得好奇,為什么廟里也有旗桿呀?一般廟里的旗桿平時不升旗,只是等到做水陸道場時才會用到,水陸道場期間,東面懸幡,西面掛九蓮燈,好不熱鬧。
“水陸道場”又稱“水陸法會”、“水陸儀軌”等,其全稱是“法界圣凡冥陽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道場。”它是中國佛教里最為隆重的大型法會之一,其意義在于超度水里和陸地上、空中的一切游魂,普濟六道四生離苦得樂。
“水陸”起源于南北朝時的梁武帝時代。天監年間,武帝曾夢見一位神僧說:“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普濟群靈?”醒來后,受誌公和尚之勸,披覽經論,歷時三年,撰成《水陸儀文》,并于天監四年(505)在鎮江金山寺開始修設道場。“水陸”到了宋代開始盛行,元、明兩代更興,至今經久不衰。
“水陸道場”一般持續七晝夜,亦有多至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陸”的儀式繁復,設有一個內壇和六個外壇(大壇、華嚴壇、法華壇、楞嚴壇、諸經壇、凈土壇),白天以禮佛拜懺、設齋誦經、消災滅罪、超度亡靈為主,開始的前一天下午要先進行灑凈熏壇;開始后的前四天每晚有一堂小焰口,第六天晚上有一堂大焰口,施食于餓鬼;第五天晚上要給餓鬼受幽冥戒;第六天早上要進行齋天儀式;第三、五、七天的中午,要設齋供僧;第七天的上午還要禮請法師上堂說法,下午進行送圣后方為圓滿。
“水陸”的意義在于:“未發菩提心者,因此水陸勝會,發菩提心;未脫苦輪者,因此水陸勝會,得脫苦輪;未成佛道者,因此水陸勝會,得成佛道。”廣福寺已經舉行過6、7次這樣的水陸法會了。
沿8級臺階而上即是飛檐翹角、雙層大屋頂的大雄寶殿,殿房呈正方形,占地250平方米。殿額出自已故全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佛教協會會長、鎮江焦山寺方丈茗山大師之手。大雄寶殿門前是縣佛教協會會長王天祥手書的一對抱柱“優缽花開香滿三千世界,菩提樹長蔭遮百萬人家”。大殿中有粗壯的圓木柱12根,其中6根為珍貴的楠木,柱底均用白石鼓支墊。殿內中央供奉華嚴三圣,中間毗盧遮那佛,東邊文殊菩薩,西邊普賢菩薩。
關于毗盧遮那佛,佛有三身,分別是: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為即是中道之理體也,佛以法為身,故稱法身,法身處于常寂光凈土。報身佛:盧舍那佛,義曰:光明遍照,又作“凈滿”。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萬行功德而顯佛之實智也。對于初地以上菩薩應現之報身,報身處于實報莊嚴土。應身佛:釋迦牟尼佛,是表示隨緣教化,度脫世間眾生而現的佛身,特指釋迦牟尼的生身。
關于文殊菩薩,舊稱文殊師利。古譯:妙德,妙吉祥,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或室利是德或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之一。文殊菩薩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左脅侍,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他和釋迦牟尼、普賢菩薩合稱為“華嚴三圣”。文殊菩薩智能、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是象征佛陀智能的菩薩,稱“大智”。
文殊菩薩的獅子是表示智慧猶如獅吼能降伏一切煩惱,而不是真的坐在獅子身上(文殊菩薩手中的劍也是表示以智慧如劍能斬斷煩惱的意思),佛和菩薩何其忍心坐在動物身上?其道場在山西五臺山。
關于普賢菩薩,又作遍吉菩薩。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普賢菩薩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且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合稱為“華嚴三圣”。故普賢行愿品言:‘普賢行愿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又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普賢菩薩十種廣大之行愿,即: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回向。經中一一述此十大愿,明其功德無量,臨命終時,得此愿王引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然此十大愿為一切菩薩行愿之標幟,故亦稱普賢之愿海。以此菩薩之廣大行愿,一般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大殿抱柱書聯“華藏莊嚴不生不滅等虛空而無外,昆盧性海無去無來遍法界以為家”,由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常委、上海龍華寺方丈明暘大師題寫。華嚴三圣兩側塑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華嚴三圣背面垂直塑有“海島觀音”群像,當中觀音菩薩手持凈瓶楊柳,立于鰲魚頭上,云氣撥浪,騰空而起,氤氳繚繞,九曲盤旋。上百尊惟妙惟肖的仙佛塑像,分列于海島各處,裱金貼翠,光彩照人。
關于廣福寺大殿的柱子,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據老人們說:“當初砌這間大殿,由當地一位出名的老木匠王頭兒掌作。照圖樣,這八角形的大殿中間要有四根粗大的柱子支撐,柱料是特地從遠處山上采運回來的大楠木,工地上幾名木匠師傅因為搶工期連連熬夜,早已累得頭昏眼花,在斷鋸木料的關口子上,一個大意,竟把每根柱子都鋸短了一尺長,這怎得了哩!這天,王頭兒走來復量木料的尺寸,發覺柱子被鋸短了,一下子嚇得臉色發白。這位好心腸的老匠人也心急如火燒,可又舍不得去責怪那些可憐巴巴的窮兄弟哥兒們,他默不作聲地抽著旱煙,對著木頭嘆氣,出神發愣地想著補救的法子……中午時分,幾個小徒弟給他送來了熱氣騰騰的饅頭,他顧不上望一眼,還是在出神地想啊,想……正當這節骨眼上,干活計的手藝人里,有一位年紀很老的啞木匠跑了過來。他瞟瞟桌上那幾個饅頭,隨手拿起一根竹筷子,朝那饅頭上一插,又朝王頭兒笑笑,然后就扭身走開了。王頭兒看到饅頭上筆直地豎著筷子,心里頓時明白了。他找來幾個石匠,吩咐他們連夜用大白石鑿四個鼓兒形的石墩子,各高一尺。時間不等人,很快到了上梁立柱的那天,王頭兒跑前跑后照應,他叫石匠把鑿好的四個石鼓兒抬來,穩穩當當地墊在那四根柱子下面,豎了柱,上了梁,工匠們望著墊起的又牢固、又好看的大圓柱,不由得歡呼起來,后來么,這大殿也就如期地竣了工。不信你看,那楠木大柱的下面,確實墊著用白石鑿成的石鼓兒。
大雄殿后面第四進為藏經樓。鎮江金山寺方丈慈舟題匾額。門前是蘇州靈巖山高僧海晏長老書寫的抱柱“法鏡現慈云觀秋月春花含將妙諦,智燈懸寶座聽晨鐘暮鼓悟徹禪機”。
藏經樓是保存佛教經典的地方,也是保存寺廟三寶(佛寶、經寶、僧寶)的地方,所以也稱三寶殿。藏經樓下是貴賓接待室,中間供奉西方三圣,即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藏經樓二層寬敞、明亮、潔凈,里面擺放著許多高大的藏經柜,柜里存放著《乾隆大藏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等珍貴佛教典籍。
佛經的種類很多,通常稱為“三藏十二部”。“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包括:“經”藏,是佛所說的教義、理論、思想和方法;“律”藏是佛所說的戒律;“論”藏是菩薩們和佛學大師們對佛所說的經義加以解釋、論述或發揮(發展)的文論。“十二部”是依據體裁和性質分出的12類經文。
正是廣福寺諸多的的藏經,歷史上培養出許多高僧,當年妙一、廣衍、戒心等法師,曾先后在廣福禪寺住持過。一代高僧、原新加坡菩提閣住持松年法師,16歲即依妙一為師在此修行,1950年旅馬來西亞后在新加坡定居。新加坡資政李光耀訪日,贈送給裕仁天皇、中曾根首相的國禮巨幅“壽”字,即出自松年法師的手筆。鄧小平亦收藏其墨寶,并贊其真乃“千古一人”。 松年法師為我寺題寫“佛”字書法一幅,堪稱鎮寺之寶。
藏經樓二層中間供奉香港西方寺方丈永惺長老贈送的釋迦牟尼坐像玉佛一尊,價值三十余萬元。
中軸線建筑東側一排廂房設觀音殿、玉佛殿、圖書室、念佛堂、彌陀殿、會議室等。西側廂房設客堂、地藏殿、功德堂、辦公室、接待室等。東側廂房后是齋堂。西側廂房后是上客堂。
在寺內東北隅,開掘了約兩畝水面的放生池,亭子精巧別致,回廊曲徑通幽,岸邊桃紅柳綠,池中錦鯉翻浪,空中白鴿翱翔,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斜坡上幾百上千只龜鱉懶洋洋曬太陽。美景吸引得許多游客流連忘返,駐足不前。邊品茗邊觀賞,心曠神怡。
放生池之東邊墻上,是一面石刻羅漢圖。它有三個特點:一是作者,弘一法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后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虛大師曾為贈偈: 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凈,菩提之因。 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 一輪圓月耀天心。”二是作品,一百羅漢不落俗套,富有情趣,人物造型不失法度,線條疏密有致,展現給人們描述的是以少勝多,以虛襯實的手法,幾乎舍掉了眾多人物存在的自然環境,人物形態各異,在線條造型與表現技巧方面,作者匠心獨運,線條飄動而不輕浮,舒松隨意而不散亂,結構嚴謹而不拘束,時時處處顯出作者嫻熟的藝術功力,除了使人玩味不已這之外,還將視線引入那清潔無華,神秘平淡的永恒世界。展現了佛教教育中、慈悲濟世、智慧吉祥的美好寓意。三是石刻作者蘇州民間石刻大師戈先生,為蘇州寒山寺制作獲得世界吉尼斯紀錄天下第一大碑的制作者。
放生池北邊,是我寺方丈蔭遠法師的靈塔。蔭遠大師,江蘇海安人。生于一九二九年,生而清秀,幼而聰穎。10歲進私塾發蒙,同年出家,依師越澄法師,時在寺廟聽經,頗有領悟,顯具佛根。后上初中三年,畢業于海安縣紫石中學。1949年到上海龍華寺受具足戒,又在上海廣福寺參學三年,長期受人間佛教和精深佛學思想之熏陶。他學習刻苦勤奮,博覽群經,精研大藏,佛理淵深。1980年在上海玉佛寺參學一年,后任龍華寺監院。1991年去香港西方寺任監院,兼任香港菩提學會董事。1993年擔任海安廣福禪寺恢復籌建委員會主任。1994年后,在上海市佛教協會任秘書長4年。1998年又任上海市佛教協會分管法務的副會長,并兼任洪福寺方丈、龍華寺首座兼都監、奉賢佛教協會會長。2003年10月30日升座海安廣福寺方丈。于二00五年九月十三日下午二時十五分,在龍華醫院示寂,享年七十七歲,僧歷六十七年,戒臘五十六夏。
蔭遠法師十分關心家鄉佛教事業。在廣福寺復建過程中,不顧年老體弱,多次奔走于內地、香港、新加坡等地,為寺廟建設籌款200多萬元,舉行大型法會3次。
蔭遠大師又是一位國際弘法宗教家。近年來,他先后出訪美國三次、澳大利亞二次、泰國一次、新加坡一次,向當地信眾講經開示,尤其擅長凈土法門。并作為中國佛教代表團的正式代表參加分別在韓國漢城和日本東京舉行的中日韓三國交流會議。2000年還隨中國佛教代表團赴尼泊爾參加中華寺落成典禮。為弘揚佛法和加強與各國佛教界之間的交流和了解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縣佛協王會長為蔭遠法師撰寫挽聯:“童貞入道六字堅持一貫愛國愛教知因識果堪稱佛門龍象,住持三寶兩袖清風生平無掛無礙樂善好施不愧一代高僧”。
靈塔旁邊長著許多斑竹。斑竹稈上有許多紫褐色斑塊與斑點,分枝亦有紫褐色斑點,為著名觀賞竹。
關于斑竹,也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堯舜時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條惡龍,住在九座巖洞里,經常到湘江來戲水玩樂,以致洪水暴漲,莊稼被沖毀,房屋被沖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聲載道。舜帝關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惡龍禍害百姓的消息,飯吃不好,覺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幫助百姓除害解難,懲治惡龍。舜帝有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堯帝的兩個女兒。她們雖然出身皇家,又身為帝妃,但她們深受堯舜的影響和教誨,并不貪圖享樂,而總是在關心著百姓的疾苦。她們對舜的這次遠離家門,也是依依不舍。但是,想到為了給湘江的百姓解除災難和痛苦,她們還是強忍著內心的離愁別緒歡歡喜喜地送舜上路了。舜帝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著他征服惡龍、凱旋的喜訊,日夜為他祈禱,早日勝利歸來。可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燕子來去了幾回,花開花落了幾度,舜帝依然杳無音信,她們擔心了。娥皇說:“莫非他被惡龍所傷,還是病倒他鄉?”女英說:“莫非他途中遇險,還是山路遙遠迷失方向?”她們二人思前想后,與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訊,見不到歸人,還不如前去尋找。于是,娥皇和女英迎著風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尋找丈夫。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們終于來到了九嶷山。她們沿著大紫荊河到了山頂,又沿著小紫荊河下來,找遍了九嶷山的每個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條小徑。這一天,她們來到了一個名叫三峰石的地方,這兒,聳立著三塊大石頭,翠竹圍繞,有一座珍珠貝壘成的高大的墳墓。她們感到驚異,便問附近的鄉親:“是誰的墳墓如此壯觀美麗?三塊大石為何險峻地聳立?”鄉親們含著眼淚告訴她們:“這便是舜帝的墳墓,他老人家從遙遠的北方來到這里,幫助我們斬除了九條惡龍,人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可是他卻鞠躬盡瘁,流盡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這里了。”原來,舜帝病逝之后,湘江的父老鄉親們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為他修了這座墳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鶴也為之感動了,它們朝朝夕夕地到南海銜來一顆顆燦爛奪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墳墓上,便成了這座珍珠墳墓。三塊巨石,是舜帝除滅惡龍用的三齒耙插在地上變成的。娥皇和女英得知實情后,難過極了,二人抱頭痛哭起來。她們悲痛萬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們把眼睛哭腫了,嗓子哭啞了,眼睛流干了。最后,哭出血淚來,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娥皇和女英的眼睛,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現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紋,傳說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淚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鮮紅鮮紅的血斑,便是兩位妃子眼中流出來的血淚染成的。
放生池南邊,長著一棵神奇的觀音柳。觀音柳,別名三春柳、紅柳,屬柳科檉柳屬。落葉喬木,干高3~4.5米,冠徑3~4米,樹干直立、圓柱狀,枝條從頂端下垂,神韻剛柔,形似瀑布,葉細小密生,葉圓錐形,葉淺藍淡綠色。針葉狀,葉互生,葉片特別柔軟而且小,一年能開多次圓棒形小紅花,每天早晨花味清香沁人肺腑,花期長達4個月她渾身是寶,更有神奇的“靈氣”。若用她莖葉熬水,可以治療小兒麻疹……因而也叫“積善柳”;她生命力極強,歷百年滄桑,仍蔥濃茂盛一片生機,又名“長壽柳”。每逢下雨之前,她的梢頭總會綻出紅殷殷的小花,所以人們又稱她為“氣象樹”。淮陰周恩來故居就長有一棵觀音柳。
藏經樓西側還有一棵子樹,民間習俗兒女長大婚嫁前,請木工打家具,打新床,都要找子樹朝南的枝頭鋸下一點來,用做子樹榫頭,意求早生貴子、多子多孫。
廣福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綠化好,不僅多,而且各不相同。香樟樹、廣玉蘭、銀杏樹、黃楊樹隨處可見,綠籬、草坪、小花小草更是盡收眼底,就連竹子,在這里也能挑出三、四種來。轉上一圈空氣清新,芬芳撲鼻,心曠神怡,倍覺舒暢。
廣福寺曾是泰州東鄉著名的古剎叢林,歷史上諸多文人墨客至此留下不少印跡,如:
廣福寺
清 陸進
蘭若停輿得地偏,春風一榻意悠然。
半林雨霽占乾鵲,二月天晴徧紙鳶。
舊日云門曾過飯,當時雪嶺欲逃禪。
即令花雨傷寥寂,但聽鐘聲薄暮傳。
(選自《海陵考古錄》,作者:陸進,字宿凡,號漱石,海安人,曾僑寓如皋,廣交文士,所作詩詞流播藝林。)
海安城雜詠 之 鳳山
清 徐信
山上森碧梧,山下郁蒼竹。
天寒丹鳳遙,殘陽下空谷。
(選自《三塘雜詠》)
鳳山
清 江標
古廟孤山上,寂寥一徑通。
殿靈唐碣在,雀噪宋祠空。
玉砌馀青草,金風冷碧桐。
夕陽方暗處,遠火數漁翁。
(選自《海陵叢刻》,作者系古桐城詩人。)
鳳山春眺
清 陸詔熊
躡屩尋春思渺然,一峰孤涌海西邊。
澗溪環抱疑無路,巖壑空明別有天。
寂寞高樓聞梵唄,崔嵬華表傍前川。
還逢牧豎求遺事,惆悵當年羽化仙。
(選自《海陵叢刻》,作者:陸詔熊,字金門,號謙齋,海安人,乾隆戊午副榜,壬子經魁。)
廣福寺還是一座紅色寺廟,1940年10月上旬,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入城儀式后,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駐在海安鎮廣福寺。陳毅一到海安,即率粟裕、鐘期光、陳丕顯、管文蔚、葉飛、朱克靖、惠浴宇、等黨政軍領導人前往拜見了韓國鈞。
……
近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指導下,我寺按照“夯實基礎,狠抓關鍵,著力規范,不斷創新”的工作思路,認真學習貫徹《宗教事務條例》,以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為指針,以創建 “文明宗教活動場所”活動為載體,內強內功,外樹形象,確保穩定,積極開展各項工作,促進了寺廟的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對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以及構建和諧社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003年度省宗教局從全省3000多家宗教活動場所中評選出24個模范宗教活動場所,我寺為其中之一。2004-05年度省宗教局從全市129家宗教活動場所中評選出10個模范宗教活動,我寺為其中之一。2008年度省宗教局從全省5000多家宗教活動場所中評選出103個模范宗教活動場所,我寺又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