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各宗派的興起
問:佛教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弘揚和傳播,有哪些發展變化,又有哪些學術成就? 問:中國佛教有哪些宗派,可否請簡單介紹一下? 問:這八宗各有哪些不同的主要宗義,想請您簡略地分別介紹一下。首先請問,三論宗為什么要叫“三論”宗,它的主要教義是什么?答:此宗主要依據鳩摩羅什譯的《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研究傳習而形成的宗派,因為是依據中觀派三《論》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論宗。它的教義以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 問:什么是真俗二諦?什么叫中道實相? 問:瑜伽宗為什么叫瑜伽宗,它的主要教義是什么? 問:什么叫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問:天臺宗的主要教義是什么? 問:什么叫五時? 問:什么是八教? 問:什么叫一心三觀和三諦圓融? 問:賢首宗的主要教義是什么,為什么名為賢首宗? 問:五教是哪五教? 問:什么是六相? 問:什么叫十玄門? 問:什么叫三觀? 問:禪宗的教義是什么?禪是什么意思? 問:我曾見到過一些寺廟,都叫作某某禪寺,是不是禪宗在中國很興盛? 問:南宗后來的五家七派是哪五家七派? 問:聽說參禪打坐可以健康身體,卻病延年,是這樣的嗎? 問:凈土宗的宗旨教義是什么? 問:律宗,顧名思義是著重學習和研究戒律的宗派吧? 問:戒律都有哪些內容? 問:四分律是聲聞戒,八大宗里為什么有小乘宗? 問:密宗的教義是什么? 問:什么叫三密瑜伽?什么叫本尊法? 問:聽了您的介紹,我對佛教八宗有了一點簡單的了解。八宗以外,還有哪些別的學派?這既稱為八大宗派,是不是還有什么小宗派? 問:各宗派興起后,在弘傳的過程中有些什么樣的曲折變化? 問:唐末已來,佛教逐漸衰落,直到清代還是如此,但從清已來,佛教似乎有復興之勢,出了不少人才,不知近代佛教有哪些著名人物? 問:聽了上面的介紹,了解這幾位德高望重的居家大士對于近代佛教的貢獻確實巨大,是值得后學稱贊學習的。但同時在出家菩薩中有哪些著名高僧弘傳佛教?請略為介紹。
答:隨著大量經論的傳來,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與我國民族文化相接觸,經過長時期的吸收和消化,獲得了創造性的發展。公元六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的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極盛時期,在這時期,思想理論有著新的發展,各個宗派先后興起,呈現百花爭艷的景象。
答:過去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現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臺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凈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凈、律、密 八大宗派。
答:二諦的“諦”字是真實的意思,從法性理體邊說的叫真諦,從緣起現象邊說的叫世俗諦。從俗諦說事物是有,就真諦說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諦也叫空有二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諸法實相,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著重從真空理體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間染凈諸法緣起無自性,五陰十二處等虛妄不實,徹底破除迷惑,從而建立起無所得的中道 觀,以求實現其無礙解脫的宗旨。這一宗,實際就是印度龍樹、提婆中觀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答:瑜伽宗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國玄奘法師譯傳此宗并糅譯十師之說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它的教義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
答: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二無我是人無我和法無我。“五法”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間有為法皆有名有相,稱為名相之法;“分別”指人們的主觀能對事物分別認識;“正智”指圣人清凈無漏實智;“如如”指如實智所對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凈和主客觀,是以總括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執著,無而謂有,起惑造業,名遍計所執;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緣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顯二空真如為圓成實。事物的性質不出此三種,所以叫三自性。八識:“識”是了別認識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個有情都有這種心意識的認識作用,共有八種,就是前面列舉的八種識。二無我:每個有情或眾生都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即一般所說的自我或靈魂叫人無我;客觀事物也沒有恒常不變的實體即自性或絕對的真實叫法無我。二無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義深入分析諸法性相,闡明心識因緣體用,修習唯識觀行,以期轉識成智,成就解脫、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師譯傳而成立,是印度無著、世親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答:此宗是以羅什譯的《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為創始人智,住在浙江天臺山,所以叫天臺宗。它的宗義以五時八教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
答:此宗把釋迦如來所說的經教,劃分為五個不同的時期,稱為五時教,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五時的名稱都是佛經的名稱,主張佛陀所說的經教不出這五個時期的范疇,所以叫五時。
答:此宗從教理的內容上把佛教分為淺深不同的四個級別,就是藏教、通教、別教、圓教,稱為“化法四教”。藏教是聲聞小乘教;通教,通前小乘,通后大乘,通大小乘的大乘初級名為通教;別教是純大乘教,但分別諸法各別有礙名為別教;圓教是大乘圓融無礙、圓滿無缺的法門稱為圓教。藏、通、別、圓就是以從淺至深為次第的四教。此宗又從佛陀說法的機感不同,將佛的教法分為頓、漸、秘密、不定四種,稱為“化儀四教”。
答:三觀是修行的觀法,即空觀、假觀、中道觀。此三觀可以于一心中獲得,名為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真諦、俗諦、中道諦叫做三諦;此三諦舉一即三,雖三而常一,說三說一是圓融無礙的,所以叫圓融三諦。一心三觀,三諦圓融是圓教的教義,說明諸法無礙,事理圓融。天臺宗以自宗為圓教,別的宗屬前三教。此宗總結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將佛教教義加以精密的調整,發展了大乘圓教理論,展示了中國獨創的大乘思想。
答:此宗以《華嚴經》為根據,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闡發,是在前人三論、天臺、慈恩、地論 師,攝論師等學說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創始人是七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叫賢首宗,又名華嚴宗。此宗以五教來判攝整個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觀為它的中心思想。
答:一是小教,即聲聞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開始初級階段的教義;三是終教,即大乘終極階段的教義;四是頓教,即大乘中頓超頓悟的法門;五是圓教,即圓滿無缺,圓融無礙的理論。此宗把佛教分作淺深不同的五種教義,比前天臺宗多加一種頓教,所以稱為五教。
答: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六相既同時表現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時表現在一個事物中。無論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個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時具足、互融互涉、彼此無礙的,從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緣起的道理。
答:十玄門是: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境界門,三、秘密隱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五、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諸藏純雜具德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回轉善成門,十、托事顯法生解門。這十玄門總的意義是顯示華嚴大教關于一切事物純雜染凈無礙、一多無礙、三世無礙、同時具足、互涉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
答:一是真空絕相觀,二是事理無礙觀,三是周遍含融觀。六相、十玄、三觀的建立,闡發了《華嚴經》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盡圓融的教義。六相、十玄是就所觀的法界之境說的,圓融三觀是約能觀之智說的。這種重重無盡、法界圓融的思想,雖說導源于《華嚴經》,而實際為中國所獨創,它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
答:禪是禪那dhyana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禪,所以名為禪宗。禪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禪、有菩薩禪、有次第禪、有頓超禪。禪學方面,在中國有一支異軍特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這個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
問:此宗是否也有典籍依據?
答:相傳此宗的禪法是在六世紀初由印度的菩提達摩傳來的。過去說:禪宗單傳心印,不立文字,稱為“教外別傳”。但初祖達摩以四卷《楞伽經》傳于二祖慧可作為印心的準繩,弘忍、慧能又教人誦持《金剛般若》,這樣,《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經典依據。以后更有《六祖壇經》和許多“語錄”的出現,不能說禪宗沒有經典依據。
答:是的,禪宗在中國是很興盛的。在八世紀間,此派曾分為南北兩宗,北宗神秀約606-706 一派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 主張頓悟,后世尊為六祖,弘傳甚盛。從唐到宋,南宗的禪師輩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為五家七派,可想見其興旺的景象。此宗和凈土宗一樣,一直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宗派。
答: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岳懷讓(667-744) 和青原行思(?-740) 兩大支系,由這兩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從南岳先分出一派外溈仰宗,次又分臨濟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由兩系分為五宗,以后又從臨濟宗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前五宗名為七派,都曾興盛一時,經過一段時期有的就衰絕不傳了。后來的禪宗只有臨濟、曹洞兩派流傳不絕,臨濟宗更是興旺。近代所有的禪宗子孫,都是臨濟、曹洞兩家后代。
答:佛教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有一些調身調氣、息心靜坐的方法,是有強健身體、卻病延年的作用的,但這不是佛教參禪靜坐的目的。佛教修習禪觀包括各宗的修觀,是為的制心一處,參究真理,以期顯發智慧,徹見法性,此即所謂明心見性,解脫自在。至于靜坐氣功,只是修禪的形式或基礎,卻病延壽,也不過是修習禪觀實踐中的副產品,佛教并不專門提倡這些并以之為目的。但初學靜坐的人必需懂得這些調身調氣的基本方法,使身心保持健康狀態,避免禪病的發生,才能保證修習禪觀的順利進行。
答:此宗是依《無量壽經》等提倡觀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為凈土宗。此宗分佛陀說的法門為二道,即難行道和易行道。并說別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萬行,需經三大阿僧祗劫為難行道;說修凈土法門一生至誠念佛,臨命終時,仗承阿彌陀佛的愿力往生安養凈土永不退轉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張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凈土極樂世界。問:此宗有哪些特點?答:此宗的特點,簡單易行,普能攝受廣大群眾。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廣研教乘,也不定要靜坐專修,行住坐臥皆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凈土。當然平時也要持戒誦經,廣行眾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門簡便,所以最易普及。別宗的學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使凈土法門在中國得到特殊廣泛的流行。
答:是的,律宗主要是學習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學大乘的戒定慧三學中,仍然重視出家聲聞乘的戒律。
答:簡單的說:戒律有聲聞戒、有菩薩戒,這里所講的律宗,是依聲聞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終南山道宣律師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條戒相說,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這些在前面己經敘述,這里不多重復。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緣,更大的部分是僧團法規、各種羯磨法會議辦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薩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詳細規定。因為時代的關系,環境的不同,許多戒律的規定,早已廢馳不行了。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如《梵網戒經》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菩薩戒如《優婆塞戒經》有六重二十八輕戒。又總攝菩薩戒為三聚,三聚是三類的意思,稱為三聚凈戒。一是攝律儀戒,是戒相,是“諸惡莫作”;二是攝善法戒,是“眾善奉行”;三是饒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眾生”。中國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這里也簡單提一提菩薩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內容。
答:四分律雖屬小乘戒,但其文義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說法。中國盛行大乘,以大乘教義解釋律藏,攝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組成部分,出家菩薩三聚凈戒中的攝律儀戒就是是以聲聞戒為基礎的。如殺、盜、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對于律學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開、遮、持、犯,就是在出家戒條中,本來是不得觸犯的,但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開許,這叫開;在通常情況下又不得違犯的,就叫遮。在某種情況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還是犯戒,這就需要研究律學,律師根據律藏分辨清楚確定開、遮、持、犯的界限。在聲聞戒中除四根本戒殺、盜、淫,妄,或者還加十三僧殘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殘必須嚴格遵守,不得違犯外,其它絕大部分的戒條,在特殊情況和必要情況下是可以開許的。例如“非時食”這一條戒,即通常過午就不許吃東西,而在勞作以后就允許吃東西。但如何開許,要依戒律來判定。可見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靈活性的。
答:八世紀時印度的密教,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傳入中國,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經》、《金剛頂經》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
答:本尊istadeva是學者選擇自己最敬愛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薩或者一位明王,作為學習成就的對象或榜樣,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習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業,瑜伽yoga譯為相應。三密瑜伽,就是三業相應。與誰相應?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三業相應。修法時,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態,手結印契,口誦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觀想或種子字,務使自己的三業與本尊的三密相應,名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這只是舉一個例證。此宗最高理論還是以性空無相的法性理體為基礎,所謂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義。
答:八宗以外還有以《俱舍論》為主的學派叫俱舍宗;專講《成實論》的學派稱成實宗。成實、俱舍都屬小乘教,唐以后不甚流行。八宗之外若加這兩派便成十宗。此外,還有弘揚《涅槃經》的涅槃師,專講《攝大乘論》的攝論師,專講《十地經論》的地論師。這些學派初興都曾盛極一時,但為時不久便失去傳承,或者匯入其它宗派。
答:各宗的發展情況是不平衡的,發展變化也不一樣。有的宗派初興起時流傳很盛,而后來漸衰,這就是三論宗。此宗經過陳隋興皇法朗和嘉祥吉藏的大力弘揚,在隋、陳、初唐時,流傳之廣,幾乎遍及全國,但以后便逐漸衰落。有的起初流傳不廣,后來卻很盛行。如天臺宗,此宗在天臺智者和章安成宗之后,流傳地區僅限于浙江東南一帶,師資傳承不絕如縷,一百多年后到荊溪湛然始號稱中興。有的宗派一直在發展流傳,從未有衰歇過,這便是禪宗。此宗有大成就的人多住在山林中,自耕自食,對于社會的依賴性不大,也不需要太多的典籍,所以雖遭會昌之難,影響不大,一直傳承下來,并有很大的發展。有的宗派絕而復蘇,很多的宗派都是這樣,在會昌滅法之前,各宗先后都已興起,相比之下,雖各有興衰的不同,但都同時流行于世。到九世紀后期唐武宗會昌(845)年間滅法,所有的經書佛像毀壞殆盡,各宗的章疏典籍大都丟失無存。十世紀時天臺宗的著作又從朝鮮傳回來,賢首宗的典籍也恢復一部分。所以從五代以來,天臺、賢首二家又算復興。其余中觀、瑜伽以及密宗的許多著作流傳域外,到了清末,性相二宗的章疏才由日本重返故國。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上述八宗都有人研究講說,有復蘇的趨勢。總觀諸宗歷史,隋唐是各宗興起和極盛時代,會昌法難后,除禪宗外,是諸宗衰亡時代。稍后有天臺、賢首的復興和禪宗的大發展,這可算是佛教復興的時代,但也沒有初唐中唐那樣的盛況。自元代起西藏佛教傳入內地,很受朝廷的崇奉,但未普及民間,而漢地原有佛教則不及宋時興盛。明清一代,漢地佛教沒有什么起色,僅可保持原有的余緒。
答:近代的佛學提倡者首推楊仁山(1837-1911)。為了培養人才和擴大佛典流通,便利佛學研究,他用了幾十年的光陰,致力于講學和刻經事業。他所創辦的金陵刻經處曾經刊印了由日本取回的我國已經遺失的性、相諸宗的重要著作,因而使性、相兩宗的教義得以復興。金陵刻經處同時又是講學場所,譚嗣同、章太炎等都在那里聽過他的講,在他的培育影響下產生了一些佛教學者,其中特出的是歐陽竟無居士,專治法相唯識之學,他在南京舉辦的支那內學院,成為當時法相學的重要研究場所。與歐陽齊名的法相研究的提倡者有北京三時學會的韓清凈居士。
答:近代高僧中著名人物有月霞、諦閑、印光、弘一、虛云等,他們分別弘揚賢首、天臺、凈土、律宗、禪宗。還有積極從事整理僧伽制度,提倡僧伽教育,宣揚大乘精義,發揚佛教文化事業最有力的是圓瑛法師和太虛法師。圓瑛是一位宗說兼通,禪凈雙修,精研《楞嚴》的大德,他熱愛祖國、熱愛佛教,一生講經、建寺、興辦各種福利事業,獎掖引導后學,不遺余力。太虛是一位教海淵深的佛學通家和弘揚佛教的積極活動家,在他的倡導帶領下,涌現了一大批弘法的僧伽人才。他們對我國近代佛教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國佛教自唐武宗毀法(844)以來義學凋敝,達千余年,經過近百年中僧俗大德學者的努力而漸有起色,這是值得慶幸的。但是,和目前國外的佛教學術研究事業的興旺情況相比,我們還有很多工作亟待進行。如何恢復我國佛教在盛唐時期波瀾壯闊聲華騰蔚的光榮地位,以與祖國當前的偉大時代相適應,還需要佛教界有識有志之士發大愿心,繼承先德未竟之業,作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以上就是中國漢族佛教各宗的興起、弘傳和盛衰變化的大概情況。
上一頁:佛教的傳入和經典的翻譯 |
下一頁:少數民族地區的佛教 |